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古代老师的14种神秘称谓,你知道几个?

创作时间:
2025-01-21 21:12:40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古代老师的14种神秘称谓,你知道几个?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在古代,教师这一神圣职业有着多达14种尊称,每个称谓都凝结着中华民族尊师重道的孝道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尊师敬亲的孝道文化。

01

师长

“师长”一词,最早见于《礼记·曲礼上》:“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郑玄注曰:“先生,老人教学者。”师长,含有视老师为尊长之义,是古时候对教师的尊称之一。《韩非子·五蠹》中记载:“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乡人谯之弗为动,师长教之弗为变。夫以父母之爱、乡人之行、师长之智,三美加焉,而终不动,其胫毛不改。”这里的“师长”就是对教师的尊称。

02

夫子

“夫子”原为孔子门徒对孔子的尊称,后来成为人们对教师的尊称。《论语·子张》中记载:“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这里的“夫子”就是对孔子的尊称。在古代,夫子不仅是对教师的尊称,更是一种精神导师的象征。

03

山长

“山长”是历代对山中书院的主讲教师的称谓,其出处源于《荆相近事》。五代十国时期,蒋维东隐居衡山讲学,受业者众多,蒋维东被尊称为“山长”。此后,“山长”成为对教师的一种尊称。宋代以来,书院盛行,山长作为书院的主持人和主讲者,负责教学和管理,成为书院的灵魂人物。

04

师傅

“师傅”一词,最早见于《周礼·天官·大宰》:“大宰之职,掌建邦之六典。”郑玄注:“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傅,保傅也。”师傅,原指古代贵族子弟的老师,后泛指传授知识、技艺的人。在古代,师傅不仅传授技艺,更传授做人之道,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05

师父

“师父”一词,最早见于《礼记·曲礼上》:“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清,昏定而晨省,在丑夷不争。”郑玄注:“父之齿随行,兄之齿雁行,朋友不相逾。”师父,原指父亲,后引申为传授技艺或知识的人。在古代,师父与徒弟之间有着深厚的情感纽带,师父如同父亲一般,不仅传授技艺,更关心徒弟的成长。

06

西席

“西席”一词,最早见于《后汉书·马援传》:“援奉书辞谢,因陈镇守之宜,曰:‘臣援自念归身圣朝,奉使导河,受恩深重,思立微功,以报大德。窃见西州兵众,未有所用,而坐食廪粮,虚费仓库。愿得一军,西屯金城,以镇抚之。’”西席,原指古代宾主相见,主人坐东,客人坐西,因此称老师为西席。在古代,西席常用于对家庭教师的尊称。

07

师保

“师保”一词,最早见于《尚书·洪范》:“王访于箕子。箕子曰:‘我闻在昔,鲧堙洪水,汩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畴,彝伦攸斁。鲧则殛死,禹乃嗣兴。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师保,原指古代辅弼帝王和教导王室子弟的官员,后泛指老师。在古代,师保不仅是教师,更是国家栋梁的培养者。

08

宗师

“宗师”一词,最早见于《礼记·学记》:“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宗师,原指学问或技艺的传授者,后泛指教师。在古代,宗师是学术或技艺领域的权威,是学生学习的榜样。

09

教授

“教授”一词,最早见于《礼记·文王世子》:“文王之为世子也,朝于王季日三:鸡初鸣而衣服,至于寝门外,问内竖之御者曰:‘今日安否何如?’内竖曰:‘安。’文王乃喜。及日中又至,亦如之。及莫又至,亦如之。其有不安节,则内竖以告文王,文王色忧,行不能正履。王季复膳,然后亦复初。食上,必在视寒暖之节;食下,问所膳。命膳宰曰:‘末有原!’应曰:‘诺。’然后退。”教授,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

10

助教

“助教”一词,最早见于《周礼·地官·大司徒》:“大司徒之职,掌建邦之土地之图,与其人民之数,以佐王安扰邦国。”助教,原指辅助教师工作的人,后成为学官名。魏晋以后的各级官学中都设有助教,协助教授传道授业。

11

学博

“学博”一词,最早见于《后汉书·儒林传上·杨伦》:“伦字仲儒,陈留人。少为诸生,习《梁丘易》《毛诗》。哀帝时,举明经,除为郎。平帝即位,以大司空掾征入,迁陈留属国丞,入为司徒左曹掾。王莽篡位,去官归。光武中兴,征诣公车,拜议郎,迁南郡太守。伦虽好文雅,而性刚直,数有直言,光武嘉之。在郡四年,坐法免。年八十余,卒于家。”学博,原指学识渊博的人,后成为学官名。唐代府县学的教官称文学,掌管训导考核,宋元明清沿用此称。

12

讲郎

“讲郎”一词,最早见于《后汉书·儒林传上·杨伦》:“伦字仲儒,陈留人。少为诸生,习《梁丘易》《毛诗》。哀帝时,举明经,除为郎。平帝即位,以大司空掾征入,迁陈留属国丞,入为司徒左曹掾。王莽篡位,去官归。光武中兴,征诣公车,拜议郎,迁南郡太守。伦虽好文雅,而性刚直,数有直言,光武嘉之。在郡四年,坐法免。年八十余,卒于家。”讲郎,原指讲学的人,后成为学官名。汉代设置讲郎,负责讲解经籍,隋唐以后沿用此称。

13

教谕

“教谕”一词,最早见于《礼记·文王世子》:“文王之为世子也,朝于王季日三:鸡初鸣而衣服,至于寝门外,问内竖之御者曰:‘今日安否何如?’内竖曰:‘安。’文王乃喜。及日中又至,亦如之。及莫又至,亦如之。其有不安节,则内竖以告文王,文王色忧,行不能正履。王季复膳,然后亦复初。食上,必在视寒暖之节;食下,问所膳。命膳宰曰:‘末有原!’应曰:‘诺。’然后退。”教谕,原指教导、训诲,后成为学官名。金代设置教谕,负责教育生员,明清时期沿用此称。

14

先生

“先生”一词,最早见于《诗经·大雅》:“诞弥厥月,先生如达。”《论语·为政》中也有“有酒食,先生馔”的表述,朱熹认为,此“先生”乃“父兄”之义。《孟子·告子》中的“先生将何之”,赵岐注云:“学士年长者,故谓之先生。”先生,原指年长有学问的人,后成为对教师的尊称。在古代,先生不仅是教师的称谓,更是一种智慧和德行的象征。

这些称谓不仅仅是简单的称谓,更凝结着中华民族尊师重道的孝道文化。它们记录了古代教育的发展历程,展现了中华民族尊师敬亲的孝道文化。在古代,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道德的引领者,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这些称谓背后,蕴含着中华民族尊师重道的孝道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尊师敬亲的孝道文化。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