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甲基化检测:消化道癌症早筛的新突破
基因甲基化检测:消化道癌症早筛的新突破
4月18日,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特别活动“上下贯通,消化道癌症早筛早检的破局之道”专家圆桌讨论直播活动圆满结束!本次活动由中国抗癌协会癌症筛查与早诊早治专业委员会、早筛网联合主办,博尔诚协办,邀请到中国医学院科学院肿瘤医院胸外科李印教授、北京世纪坛医院体检中心邸岩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山西医院消化内科杨文慧教授、河南中医药大学一附院健康体检中心王飞教授、早筛网副总裁姚沛淳女士,深入探讨了当前消化道癌症早筛早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以及如何利用基因甲基化检测创新技术来提升早筛早检的效果。
直播由李印教授进行开幕致辞。他表示,尽管消化道癌症的早期发现、早诊断和早干预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但目前公众对于侵入性检查如内镜的接受度不高,导致早期消化道癌症检出率偏低。他指出,从癌前病变到癌症的发展通常需要5至10年的时间,这为早期干预提供了宝贵的时间窗口。因此,如利用分子生物学等现代科技手段,开发新的非侵入性筛查技术,有助于发现更多癌症早期的病人。
邸岩教授指出,除了体检中心提供的传统肿瘤标志物检测和影像学检查外,基因甲基化检测作为一种新兴创新技术,正在肿瘤早期发现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比如通过血液进行的结直肠癌、胃癌基因甲基化检测,包括Septin9、RNF180以及多基因检测方法等。
邸教授强调,基因甲基化检测能更早期地发现肿瘤,提前预警时间可达两年左右。目前我国在胃肠镜检测方面医疗资源不足,基因甲基化检测可以提示医生更有针对性的对阳性人群进行筛查,可以有效提升检出效率,并减轻胃肠镜医生的负担,是非常有意义有价值的。最后邸教授表示,随着胃肠癌症在全球和中国的发病率上升,消化道肿瘤的筛查和防治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领域同道们共同努力。
杨文慧教授指出,根据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2022年统计数据,肿瘤依然是我国面临的重大公共健康问题,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有所上升,这与人口老龄化、公众防癌意识提升以及医疗条件的普及有关。不过与此同时,由国家癌症中心和多个省市开展的免费体检项目,提高了病例的检出率,这对于食管癌和胃癌的发病率下降起到了积极作用。
尽管早筛早治的理念已经得到了推广,但在临床实践中仍面临诸多挑战。资源有限,尤其是有资质的内镜医生数量不足,限制了消化道癌症大规模筛查的开展。此外,影像学检查如CT、核磁、X线超声等在大型医院中常出现排队等候时间长的问题,影响了筛查的效率。针对现有诊疗手段的局限性,教授提出了对创新性生物标志物的探索需求,包括基因甲基化、microRNA等液体活检技术。教授认为,这些新兴的非侵入性分子检测技术具有明显的早诊早治优势,有望在临床应用上与传统技术相结合,推动消化道癌症筛查的进步。
王飞教授指出,目前我国公众对消化道肿瘤筛查的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加之一些筛查方式具有侵入性或不便性,以及成本问题,导致筛查参与度不高。在临床上,患者对于有创性检查如内镜、放射性检查,甚至穿刺活检等存在疑虑,有时甚至放弃检查,这些依从性问题直接影响了早期癌症的检出率。
王教授表示,为了提高筛查的依从性和检出率,需要开发简单、高效、便捷、准确的检测手段。血液检测因其简便性和易接受性,成为了提升患者依从性的关键。特别是血液基因甲基化检测,不仅能在癌变早期被检测到,而且作为细胞癌变过程中的早期事件,可以在患者的外周血游离DNA中发现,成为肿瘤发生早期诊断的重要分子标志,对于临床检验和肿瘤早筛而言,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邸岩教授指出,自上世纪70年代到现在,美国消化道肿瘤的下降趋势主要归功于筛查普及和生活方式教育,然后才是诊疗技术的进步。针对我国国情和内镜医生资源不足的现状,基因甲基化检测等非侵入性筛查手段已经趋于成熟,并得到多地医保政策的支持,相信这种无创、便捷的检测方式会更加易于被公众接受。
教授建议,应针对具有消化道疾病家族史、糖尿病史、胆囊切除史等高风险人群进行精准筛查,并提醒公众注意不良生活方式对消化道肿瘤风险的影响,同时也提醒要关注体重下降、贫血、黑便等报警症状。对于这些人群,教授推荐应用甲基化检测等创新检测技术,作为内镜检查前的辅助筛查手段,有助于提高筛查效率和准确性,还能减少患者的不适和风险。
杨文慧教授表示,以胃癌为例,胃癌早期症状不明显,因此对于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贫血、乏力等早期症状要提高警觉。同时,具有家族史、年龄超过40岁、特定饮食习惯或生活方式的人群应被视为高危人群,应更积极地参与筛查。此外,幽门螺旋杆菌作为胃癌的主要风险因素,建议将其检测纳入常规体检,并及时进行治疗。
杨教授提到,基因甲基化检测作为一种非侵入性、成本效益高的筛查手段,已在早期胃癌检出中显示出优势,且医保支持政策的覆盖有助于提高公众的接受度。教授建议,可以将基因甲基化检测与肿瘤标志物检测相结合,提高早期胃癌的检出率。教授希望这种利国利民的检测能够很快普及,造福群众。
王教授指出,要将中国医疗器械创新推向国际前沿,需要在技术、人才、政策、知识产权保护和学术交流等方面做出努力。首先,技术上要强化基础和应用研究,促进原始创新和关键技术突破,依托国内企业进行创新。其次,人才方面需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构建多元化的医疗创新生态系统。政策上,要完善医疗器械审批流程,平衡高效率与严格监管,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激励创新和技术交流。学术交流方面,应加强国内外的交流合作,引进国际先进技术。
通过这些综合措施,促进产业化和商业化,提升医疗水平,实现研究成果的临床应用,建立成熟产业链,确保创新成果得到市场认可。
邸岩教授比较了无痛胃肠镜检查与甲基化检测的成本,指出甲基化检测在北京的医保价格为828元,远低于胃肠镜检查的4000元左右,从时间成本、技术成本和准备成本来看,基因甲基化检测更具性价比。在便捷性上,做一次胃肠镜需要很多繁琐的准备,对于上班族而言,选择一个非侵入性的早筛手段如基因甲基化检测,之后再根据结果决定是否进行胃肠镜检查,会更加方便和可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