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橘红新研究:治痰圣药再升级
化橘红新研究:治痰圣药再升级
近日,暨南大学岭南传统中药研究中心曹晖教授团队在化橘红成分研究方面取得重要突破。研究揭示,化橘红的药效不仅与其主要成分柚皮苷有关,其微量成分如黄酮类和香豆素类也发挥着关键作用。这一发现不仅深化了我们对这一传统中药材的认识,更为其质量标准的科学制定提供了重要依据。
化橘红,作为广东化州的道地药材,以其显著的化痰止咳疗效闻名遐迩,被誉为“治痰圣药”。化橘红是芸香科植物化州柚Citrus grandis‘Tomentosa’或柚Citrus grandis (L.) Osbeck的未成熟或近成熟的干燥外层果皮,前者称为毛橘红,后者称为光橘红。两者虽同为化橘红,但疗效及药性差异显著,如毛橘红性温、峻,光橘红则性寒。
曹晖教授团队通过系统梳理古籍文献,并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化橘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研究团队利用液质联用(LC-MS/MS)及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不同来源、不同规格及不同药用部位的215批商品化橘红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化学计量学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七爪毛橘红与七爪光橘红的柚皮苷含量差异并不显著。这表明,两者的差异并非体现在柚皮苷。更重要的是,研究团队发现,毛橘红与光橘红的差异更多地体现在微量成分,两者在黄酮类(包括野漆树苷)和香豆素类(包括佛手柑内酯、异欧前胡素等)微量成分上存在差异,尤其是香豆素类。
研究团队指出,化橘红的研究不应仅局限于其主要成分柚皮苷,其微量成分或许与主要成分有相互调控的作用,对化橘红的药效有着关键作用。同时,可对毛橘红的基因调控方向进一步深入研究,推动中药现代化、国际化。
这一科研突破恰逢化橘红产业发展的重要时刻。2024年8月,化橘红被正式纳入国家“药食同源”目录,为其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目前,化州市化橘红种植面积已超过13万亩,全产业链年产值突破百亿元大关,从业人员超过35万人。
茂名市将锚定化橘红“千亿产业”目标,依托化橘红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不断完善提升全产业链条。这一科研进展无疑将为化橘红的品质控制和产品开发提供更坚实的科学基础,助力其从传统中药材向现代化、国际化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