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长月烬明》的世界观分析:从神魔对立到天下大同

创作时间:
2025-01-21 21:20:35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长月烬明》的世界观分析:从神魔对立到天下大同

《长月烬明》的世界观设定极具深度,融合了东方哲学与玄幻元素,构建了一个充满对立与统一、爱与救赎的宏大世界。本文将从神魔对立、时空设定、因果相续等多个维度,深入剖析该剧的世界观,揭示其背后蕴含的哲学思考与文化内涵。


一、基础设定中的“对立统一”

《长月烬明》采用了神魔对立的基本设定,但与一般作品不同的是,该剧将这种对立置于一个更宏大的统一框架中。剧中强调,神魔对立只是世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最终的目标是实现天下大同。

1. 神魔双方的基本设定

整个故事始于初代魔神的“阴谋”——让世界退回到混沌状态。魔神原本与十二神一样守护世界,但因长期承受世间悲苦而欲求解脱。他试图通过开启同悲道,让世界回归没有二元对立的混沌状态。然而,这种做法违背了“因果相续”的天道,注定无法成功。

初代魔神的解决方案是通过让时间倒流来解决问题,但剧中通过桑酒和女魃姒婴的故事表明,因果循环的秩序不可逆。桑酒因族人被屠而复仇,最终却因试图逆转秩序而受到天道惩罚;姒婴因对姐姐的爱恨而试图推翻秩序,但这样做会否定她的情感本身,从而证明初代魔神的方案不合理。

十二神及其继承者仙门则提出了通过“无条件的爱”来同化或消灭魔神的根源。二代魔神布局让仙门利用过去镜逆天改命,从而开启了解救三代魔神澹台烬的主线剧情。

2. 魔神与神明方的博弈过程

  • 初代魔神与十二神:展开仙魔大战,魔神被消灭,十二神陨落。魔胎在一定条件下会重新成长为魔神,形成循环。
  • 二代魔神:试图通过灭世逼迫仙门用“命定之人+过去镜”逆天改命。黎苏苏带着过去镜穿越回五百年前,开启救赎计划。
  • 三代魔神澹台烬:在黎苏苏的引导下,通过修行和自我提升,最终超越神魔二性,为保住芸芸众生而自毁。

澹台烬是初代魔神与战神冥夜的合作产物,兼具邪骨和仙髓的双重内核。他最终的逝去象征着魔神与十二神的重新统一,实现了天下大同的理想结局。

二、时空设定与社会形态

1. “魔界”与魔界众生

魔界众生的行为方式完全以自我为中心,只考虑自己的欲望和利益。初代魔神想要结束自己的痛苦,不惜毁灭世界;谛冕则一心夺取魔神之力,成为最强统治者;姒婴则完全沉浸在对魔神的畸恋中。魔界社会形态的特点是各为其利,一旦共同利益消失,就会相互攻伐。

2. “凡界”及人类社会的局限性

凡界的人类和精怪可以向神和魔两个方向发展。他们既要追求自己的利益,又会在某些层面与其他个体妥协。但人类的局限性在于,他们虽然生活在统一的外部秩序下,却错误地理解了这种秩序的意义。他们往往被恐惧和匮乏所操纵,无法活在当下,而是为虚无的过去和未来焦虑。

3. “神的世界”与理想社会的可能性

“神”对“人”的超越主要体现在行为能力和思维方式上。神能够看到时间线的持续发展、无数平行空间并存的状态,以及不同的视角。这种认知方式超越了人类的三维世界,能够理解每个个体的完整性和独特性。

4. 从“魔界”走向“神的世界”——澹台烬的自我提升

澹台烬的成长历程体现了从魔到人的转变。在质子时期,他只关注自保;成为景王后,他开始关注百姓疾苦和他人的情感;在般若浮生的经历让他学会了爱;在弱水河寻找叶夕雾元神的过程中,他学会了活在当下;最终,他实现了对神魔二性的超越,成为救世主。

三、因果相续与宿命

“因果相续”是该剧的核心理念之一。它强调一切发生都在因果之中,每个选择都包含因果。人的生存环境决定了其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而每个人又会影响自己的生存环境,形成循环。

1. 如何看待“宿命”的问题

剧中通过澹台烬和公冶寂无的人物设定,探讨了个体如何面对宿命的问题。澹台烬凭借强大的自我内核,始终明确自己是谁,知道自己要什么,从而超越了宿命的束缚。而公冶寂无作为一个“空心人”,不知道自己是谁,也无法真正体验爱恨。

2. 如何整合各方诉求的问题

澹台烬最终成为魔神,走上使命道路时,展现了如何整合各方诉求的能力。他学会了从全盘高度布局,看清各方的目标、诉求和行动逻辑,并据此制定解决方案。这种思维方式体现了领导者应有的格局和智慧。

四、世界观设定的意义

《长月烬明》的世界观设定并非简单的背景铺陈,而是与剧情深度纠缠,服务于主题表达。例如,宇神和宙神的设定不仅体现了时间和空间的抽象概念,还通过具体情节影响了剧情发展。这种设定让观众在欣赏剧情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解谜的乐趣。

该剧的世界观设定充分体现了东方哲学思想,如太极的对立统一、因果报应等,同时又融入了现代价值观,如个体的自我实现、无条件的爱等。这种融合使得该剧在文化输出中既能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又能与现代观众产生共鸣。

本文原文来自豆瓣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