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这9种唇炎的病因、临床表现和治疗方式,全方位攻略!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这9种唇炎的病因、临床表现和治疗方式,全方位攻略!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1228/00/10240337_1143153250.shtml

唇炎是发生在唇部类型各异的炎症疾病的总称,其病因各异,临床表现和病理特点存在重叠,导致了临床诊断的困难。唇炎发病率逐年攀升,严重影响着大众的生活及健康。本文对各类唇炎的病因、临床表现和治疗方式进行详细介绍。

1.单纯性唇炎

亦称皲裂唇、寻常型唇炎、干燥性唇炎,属最常见唇炎亚型。

病因:经常性舔唇致口唇表面的薄层油脂丢失,使得局部水分易丢失,口唇皲裂。口唇皮疹常受唾液(尤其是消化酶)影响。

临床表现:口唇干燥、皲裂、脱屑,以下唇多见。

治疗方式:改善环境因素;涂唇膏、凡士林、保湿霜,外用激素(弱效乳膏)。

2.接触过敏性唇炎

接触过敏性唇炎是指由于接触过敏原引起的唇部过敏性疾病。

病因:接触过敏原,口红、香水、抗氧化剂和镍是最常见过敏原。

临床表现:唇红充血、水肿、皲裂、渗出、结痂、丘疹等。

治疗方式:排除致病因素;外用激素(中弱效)、保湿霜。

图源网络

3.光化性唇炎

光化性唇炎为唇部的阳光性损害和光化性角化。光化性唇炎和光化性角化的相似之处在于二者均为阳光照射所引起,并有发展为鳞状细胞癌的倾向。

病因:与日光照射有关,症状轻重与日光照射时间长短成正比;也可见于内服或外用含有光感性物质再经日光照射而发病。

临床表现:以下唇为主,夏季好发,急性型在中年以上的人中少见,经长时间的光照后发病。轻者表现为水肿、发红,重者严重充血、裂口、溃疡。有时唇红缘发生水疱,疱破形成糜烂。急性期数日~数周不等,损害常自愈,遗留持续性干燥和脱屑。

治疗方式:多数情况下单纯避免日晒能防止进一步损害。局部外用糖皮质类激素、化学剥脱、冷冻、手术及免疫抑制剂均有效果。因其具有潜在癌变倾向,对任何可疑的持久性肥厚区域均应进行活检。

4.腺性唇炎

属罕见小唾液腺慢性炎症性,以下唇受累为主。

病因:包括吸烟、口腔卫生差、外源性因素慢性暴露(日光、风、烟草)、细菌感染、先天性易感性等。

临床表现:单纯型通常表现为细小红色丘疹,尤其是累及下唇,缓慢进展为口唇水肿(巨唇),与下唇的慢性刺激(光化性、特应性、机械性)相关,潜在继发性因素包括慢性涎腺炎、导管化生与纤维化。脓肿型常继发于葡萄球菌感染,可见结痂、溢脓,伴疼痛。

治疗方式:单纯型腺性唇炎可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软膏;炎症性及化脓性唇炎局部或系统应用抗生素;有脓肿和瘘道时应切开引流;损害内注射曲安西龙对部分病例有效。

5.口角性唇炎

亦称口角糜烂、唇干裂、口角性口腔炎、传染性口角炎。

病因:一般始于维生素、金属元素缺乏时(维生素B、铁、锌等),或由其他疾病(如假牙不匹配、流涎、乳糜泄等)诱发。

临床表现:通常累及口和唇角部,最常见于口角深皮褶、经常舔口角的人群。

治疗方式:去除易感因素;外用抗真菌药、抗菌药、抗生素、激素等。

6.剥脱性唇炎

剥脱性唇炎为口唇炎症伴持续性脱屑,最常累及单个口唇(通常为下唇)。

病因:多种因素可致病情进展,如开口呼吸、舔唇、吮吸、抠抓、撕咬、细菌(金葡菌)、真菌(白色念珠菌)、口腔卫生差等。

临床表现:唇红/唇缘连续性蜕皮。

治疗方式:外用激素、外用钙调磷酸酶抑制、心理治疗等;偶有自发缓解。

图源网络

7.药物相关性唇炎

病因:因用药而致皮损。

临床表现:唇呈苔藓样反应、固定型药疹、多形红斑样。

治疗方式:停用致病药物;润肤霜等。

8.肉芽肿性唇炎

肉芽肿性唇炎是一种慢性肉芽肿性口唇肿胀,呈间断或持续性。

病因:病因不明。

临床表现:常发生于青年成人,呈间断性/持久性口唇肿胀。

治疗方式:外用、皮损内(曲安奈德2.5-5.0mg/ml)、系统性激素/抗生素;饮食调整;手术。

9.浆细胞性唇炎

病因:病因不明。

临床表现:呈口唇局限性、扁平至轻度隆起性、糜烂区,缓慢进展为红色至紫罗兰色、溃疡性、无症状性斑块。

治疗方式:外用、皮损内激素;外用钙调磷酸酶抑制;破坏性治疗手段;免疫抑制剂(有时)。

参考文献:

[1] 仇学梅,江潞.唇炎诊断性新分类及其临床诊断路径[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21,39(02):238-244.

[2] Picascia D,林梅.光化性唇炎:病因、鉴别诊断及治疗[J].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1987,17(2):255-264.

[3] 陈方如,黄熙.接触性口腔炎和唇炎[J].皮肤科学通报,2020,37(02):208-212.

[4] 王宝玺.中华医学百科全书:皮肤病学.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7.

[5] 吴志华. 皮肤科治疗学[M]. 3版. 科学出版社,2016.

[6] 略。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