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提醒:硝苯地平控释片不能掰开,两类降压药有何区别
医生提醒:硝苯地平控释片不能掰开,两类降压药有何区别
近日,福建一位女士因服用硝苯地平控释片时,将药片掰开服用,导致血压骤降,甚至出现昏迷。这一事件再次引发了人们对高血压药物使用安全的关注。硝苯地平缓释片和控释片,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它们在药物释放机制、药效持续时间、副作用以及服用方法等方面都有显著区别。正确使用这些药物,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至关重要。
硝苯地平缓释片和控释片的主要区别在于药物释放机制。缓释片通过特殊包衣缓慢释放药物,初期释放较快,随后逐渐减慢。而控释片则采用半透膜技术,药物以恒定速度释放,形成平稳的血药浓度。这种技术使得控释片能够更好地控制血压,减少血压波动。
在药效持续时间方面,缓释片的作用可持续12至24小时,需每日服药1到2次。而控释片的药效则维持至少24小时,通常每日仅需服药一次。这种差异使得控释片在使用上更为方便,适合需要长期服药的高血压患者。
在副作用方面,缓释片可能出现面部潮红、头痛、恶心等不良反应,血压波动较大。而控释片的副作用相对较小,患者耐受性更好。这是因为控释片的恒速释放机制能够避免血压的急剧变化,从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在服用方法上,缓释片需整片吞服,一般饭后用水送服,两次服药间隔不少于4小时。而控释片的服用时间则较为灵活,不受就餐影响,但应避免掰开或咀嚼。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控释片的半透膜外壳无法在体内被消化吸收,因此,服用后可能会在大便中发现白色的“药片”,这并不是药物没有被吸收,而是药物释放后留下的药物“骨架空壳”。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两种药物的特点,让我们通过两个患者的故事来说明。
刘大爷是一位65岁的高血压患者,他每天需要服用硝苯地平缓释片两次。由于缓释片的药效持续时间较短,刘大爷需要在早晚各服用一次。每次服药时,他都会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饭后用水整片吞服。虽然这种服药方式需要一定的规律性,但刘大爷表示,这种药物起效快,能够迅速控制血压,适合他这种需要快速降压的情况。
相比之下,薛师傅则选择了硝苯地平控释片。作为一位70岁的高血压患者,薛师傅的血压波动较大,医生建议他使用控释片。控释片的恒速释放机制使得薛师傅的血压能够保持24小时的稳定,减少了血压波动带来的风险。而且,每天只需服用一次,不受就餐时间的影响,使得薛师傅的服药更加方便。薛师傅表示,自从改用控释片后,他的血压控制得更好了,不良反应也明显减少。
在选择这两种药物时,还需要考虑禁忌人群和保存条件。例如,缓释片的禁忌范围较广,而控释片因含光敏成分需避光保存。总体而言,长效硝苯地平缓释片和控释片各有特点,具体选择应根据医生建议及患者实际情况决定。
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选择合适的药物只是第一步,正确的使用方法同样重要。在使用硝苯地平控释片时,一定要注意避光防潮,因为硝苯地平属于“光敏性”药物,在光照下会发生降解,影响药效。同时,药物的半透膜如果吸潮,会影响药物的释放,从而影响药效。因此,药物通常采用铝塑包装保存,在服药时,要注意在服用前取出药片,并立即服用,尽量减少药物接触光和吸潮的时间。
此外,患者在服用硝苯地平控释片时,还要注意药物可能引发的不良反应。地平类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服药初期可能出现的心率加快、潮红等,长期服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脚踝水肿、牙龈增生、便秘等问题。如果服药过程中出现了不可耐受的药物不良反应,应该及时就医,考虑合理调整用药方案。
长期服用硝苯地平控释片的患者,还需要注意低血压的发生风险。一方面,在服药期间不建议饮酒,特别是不可大量饮酒,大量饮酒引发的神经抑制可能合并药物作用带来低血压风险。另外,如果服用该药物的同时服用西地那非等PDE5抑制剂的患者,也要注意两者合用可能出现的低血压风险。
对于血压控制不佳的患者,可以考虑联合使用其他类型的降压药。硝苯地平控释片可以和多种一线降压药联合应用,特别是普利类、沙坦类降压药,两者合用能够加强降压效果,改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此外,地平类药物也可以和β受体阻滞剂类药物合用,加强心率控制,协同改善心绞痛作用。噻嗪类的利尿剂、沙库巴曲缬沙坦等一线降压药,也都是可以和地平类药物联用的。
除了合理用药外,患者在服用硝苯地平控释片的同时,也要注意做好生活上的调理控制。低盐饮食、控制体重、加强运动锻炼、保持平和心态、戒烟限酒等方面,都应该长期坚持。这些长期的生活调理干预,其对血压的控制效果和心血管的保护作用,并不比长期服用降压药的效果弱。同时,定期测量血压,了解自身血压的控制情况,一方面能够了解药物的有效性和血压的变化情况,也能够在气温出现变化时,了解自身血压的波动情况,及时调整用药,更好地保护心血管健康。
高血压是一种需要长期管理的慢性疾病,选择合适的药物并正确使用,是控制血压、预防并发症的关键。硝苯地平缓释片和控释片各有优劣,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并严格遵守用药注意事项。同时,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定期的血压监测也是控制高血压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管理双管齐下,才能真正实现高血压的有效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