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脑血管堵塞治疗迎来新突破:干细胞治疗与多学科协作开创治疗新模式

创作时间:
2025-01-22 00:58:35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脑血管堵塞治疗迎来新突破:干细胞治疗与多学科协作开创治疗新模式

脑血管堵塞,即脑梗死,是全球第二大死亡原因,具有高致死率和致残率。据统计,世界上每年约有1500万人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其中500万人死亡,500万人致长期残疾,严重威胁人类健康。近年来,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一些突破性的治疗方法为脑梗死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01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开启脑梗死治疗新纪元

间充质干细胞(MSC)治疗是目前最具前景的新型治疗方法之一。间充质干细胞可从多种来源的组织分离得到,包括骨髓、脂肪细胞和脐带等。多项研究表明,MSC具有出色的神经保护作用,能够分化为神经元细胞,减小梗死面积并恢复神经功能。

最近一项研究证明,在发生缺血性脑卒中时,静脉注射的MSC可迁移至大脑缺血边界区(半暗带),分化为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减小梗死面积并恢复神经功能。缺血半暗带存在大量处于休眠或半休眠状态的神经元,因此,如何挽救半暗带细胞及其机制已经成为缺血性脑卒中临床治疗的关键和热点。

目前来看,不仅动物实验确证了干细胞的治疗效果,提出MSC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可行性,在众多临床试验中,MSC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也在稳步推进中。截至到最近,美国临床试验数据库中已注册了近1400项MSC治疗相关疾病的临床试验,其中22例是MSC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相关研究。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等研究人员组成的团队在行业期刊Transl Stroke Res上发表了题为Intrathecal injection of allogenic 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romal cells in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severe ischemic stroke:study protocol for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observer-blinded trial(间充质干细胞治疗严重缺血性卒中患者:一项随机对照观察者盲法试验的研究方案)的研究成果。这项前瞻性、随机、对照、观察者盲II期试验,评估了鞘内输注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大脑中动脉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安全性、可行性和治疗机制。118名在发病后30至90天内患有缺血性中风的患者将被随机分为实验组(n = 59)和对照组(n = 59)。符合条件的患者将接受4次间充质干细胞鞘内输注(1 × 10^6细胞/千克体重)每周一次。所有患者在细胞输注前和输注后1年内都进行了详细的功能评估和磁共振成像。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团队在行业期刊Stroke上发表了题为Phase I/II Study of Safety and Preliminary Efficacy of Intravenous Allogeneic Mesenchymal Stem Cells in Chronic Stroke的研究报告。该研究旨在证明静脉注射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慢性卒中的安全性和有疗性。入组标准包括缺血性卒中> 6个月,共有36例参与了两个阶段的临床试验,结果证明,静脉输注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慢性卒中和严重功能缺陷患者是安全的,并表明行为有所改善。

不同给药途径也是影响MSC治疗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血脑屏障是阻碍MSC进入脑卒中病灶的主要限制条件。在脑卒中急性期内,虽然静脉注射MSC只有极少量分布于损伤区域,却显著减轻炎症反应,维持血脑屏障完整性,减轻继发性脑损伤。由此可见,高效的给药方式是精准治疗的必要条件。

研究表明,虽然颅内给予MSC可靶向聚集到受损大脑,但也更具侵袭性,易造成机械损伤,不利于恢复。而相比于颅内给药,动脉和静脉内给药治疗效果更佳。例如,通过动脉注射移植MSC可绕过体循环,经血脑屏障,分布于脑卒中梗死和缺血区域,但存在发生细胞栓塞和脑血流减少的风险。相对应的,静脉注射MSC需通过体循环和肺循环,最终穿透血脑屏障才能到达梗死区域,因此有效治疗细胞数目更为有限,但仍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减少梗死面积,安全有效,是最为常用的干细胞移植治疗脑卒中的给药方式。并且,脑卒中增加血脑屏障通透性,即使采用静脉注射,也能达到较好的MSC向脑损伤区域迁移的归巢现象。此外,鞘内注射和鼻内给药也是可选择的给药方式。

目前的研究报道表示,MSC主要通过旁分泌作用、免疫调节作用和抗细胞凋亡作用促进神经组织损伤修复,恢复神经功能,减少脑梗死面积,促进神经和血管生成等,从而发挥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

02

多学科协作:开创脑梗死治疗新模式

多学科协作的介入治疗是近年来脑梗死治疗领域的重要进展。这种模式通过整合不同学科的优势,为患者提供更全面、精准的治疗方案。

近日,庆云县人民医院成功开展一例急性脑梗死合并急性心肌梗死联合介入术。此次手术由神经外科、心内科病区、急诊科、重症医学科、介入室、麻醉科、影像科联合协作完成。患者王某突然昏迷1小时入院,初步考虑患者为脑血管疾病,立即完善心电图、颅脑CT及头颈部血管CTA检查,不幸的是王某心电图显示急性心肌梗死,CT显示急性脑梗死、基底动脉闭塞,患者生命危在旦夕,情况复杂又紧急,急诊科立即联系神经外科及心内科医师会诊,组织团队讨论病情,审慎讨论了各种可能的意外及应对措施,最后制定了先心后脑的“脑心同治”方案。

经过紧张周密的筹备,手术率先由心内科进行冠脉造影和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首战告捷,随后由神经外科进行全脑血管造影和经皮颅内动脉取栓术,取栓顺利,血管再通,手术取得圆满成功,术后转重症医学科,第二天患者意识转清,目前正在普通病房进行康复治疗。

近期神经外科联合心内科成功开展多例“脑心同治”联合介入手术,均取得良好效果,联合介入手术的成功开展,既帮助患者节省了治疗费用,也减少了患者多次手术的痛苦,一次解决脑血管和心血管问题。下一步,庆云县人民医院将本着生命至上的理念,不断加强科室间协作、精研医术、攻坚克难,造福广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

03

综合监测与康复:构建脑血管病防治体系

2024年度全国脑血管病防治工作推进会强调,要构建完善的脑血管病防治体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院长王拥军指出,从1990年到2021年,卒中疾病给全球各国带来的负担不断增加,危险因素也在增加,为减轻卒中疾病负担,应紧急采取有效、可及和努力的监测、预防,急性期治疗和康复措施,筑牢脑血管病防控的“三道防线”。

在急性期治疗方面,要通过更多溶栓药物的循证评价、扩大溶栓时间窗、扩大动脉取栓适宜人群、创新组织化卒中医疗模式减少院内延误等临床研究和实践,为进一步推进静脉溶栓和动脉取栓的再灌注治疗探索新的方向。2025年要进一步摸清家底、建立台账,提升静脉溶栓机构的相对数量;静脉溶栓治疗率达到55%,血管内取栓治疗率达到13-15%;在全国范围内建设、使用再灌注治疗安全平台。

在康复环节,要构建涵盖大型三甲医院、康复医学中心,区县综合医院康复科、康复机构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脑血管病康复三级网络体系,完善康复医学队伍建设,积极采用新型康复技术,依托急诊卒中单元等模式,按照卒中演变时间链对患者开展全程管理;综合应用卒中门诊、抗栓门诊、家庭医疗、可穿戴设备危险因素监测,以及房颤治疗、卵圆孔未闭PFO封堵等措施,加强脑血管病的二级预防。

脑血管堵塞的治疗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和多学科协作的介入治疗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未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脑梗死的治疗效果将不断提高,患者的预后也将得到显著改善。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