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变了,但家的味道还在:80后的春节记忆
年味变了,但家的味道还在:80后的春节记忆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这句流传已久的话,道出了中国人对春节最朴素的理解。对于80后来说,年味不仅仅是一种味道,更是一种情感,一种记忆,一种文化传承。
京东超市、快手磁力引擎和央视网联合推出的微电影《家的味道》,以细腻的情感和生动的生活场景,展现了80后一代人对年味的独特感受。影片通过一个三代同堂的家庭在春节期间的团聚故事,唤起了许多人对童年春节的美好回忆。
80后的童年,是物质相对匮乏但精神极其富足的时代。那时候的年味,是妈妈亲手缝制的新衣服,是爸爸从单位带回来的糖票,是奶奶熬了一整夜的年夜饭,是爷爷亲手写的春联。那时候的我们,对新年的期待,就像是一颗被精心包裹的糖,每一层的拆开都充满了惊喜。
那时候的年味,是鞭炮声中弥漫的硝烟味。记得小时候,为了买到心仪的鞭炮,我们会早早地守在小卖部门口,生怕晚了一步就买不到心仪的“大地红”或者“冲天炮”。那时候的我们,总是小心翼翼地用香烟点燃鞭炮,然后捂着耳朵远远地看,生怕自己被炸到,却又忍不住想靠近看个究竟。
那时候的年味,是春晚舞台上赵本山的小品,是赵忠祥浑厚的嗓音,是李谷一的《难忘今宵》。那时候的我们,会早早地守在电视机前,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精彩的节目。那时候的我们,会跟着赵本山的小品一起笑,跟着宋丹丹的台词一起说,跟着李谷一的歌声一起唱。
那时候的年味,是走亲访友时的那份热闹。我们会跟着父母去亲戚家拜年,然后羞涩地接过红包,小心翼翼地藏好。我们会和表兄弟姐妹们一起玩耍,一起分享零食,一起看动画片。那时候的我们,总觉得时间过得特别慢,慢到可以让我们尽情地享受这份团聚的时光。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年味似乎也在悄然改变。网络购物让人们足不出户就能买到各种年货,虚拟拜年让人们不用见面就能送上祝福,电子红包让人们不用见面就能收到压岁钱。这些变化,让年味变得越来越淡,也越来越不像“年”。
但是,正如《家的味道》中所展现的那样,年味从未真正消失,它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存在。年味,不再是鞭炮声中的硝烟味,而是视频通话中亲人的笑脸;年味,不再是满街的春联和灯笼,而是朋友圈里的祝福和红包;年味,不再是满桌的年夜饭,而是快递包裹里的家乡特产。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年味的核心始终未曾改变——那就是家的味道,是亲情的味道,是团圆的味道。正如《家的味道》中所说:“当厨房的灯亮起来,房子才会变成家。”无论我们走得多远,无论我们变得多么忙碌,家永远是我们心灵的港湾,亲情永远是我们最温暖的依靠。
所以,80后的我们,不要感叹年味的消失,不要抱怨过年的无趣。真正的年味,从来都不在那些外在的形式里,而是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在我们对家的眷恋里,在我们对亲人的思念里。只要我们的心还在,只要我们的家还在,只要我们的亲情还在,年味就永远不会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