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腌制秘籍,你get了吗?
古人的腌制秘籍,你get了吗?
在中国古代,腌制食品的历史源远流长,从《周礼》中的“韭菹”到《齐民要术》详尽的腌制方法,再到《梦梁录》中琳琅满目的蜜渍果品,无不体现了古人的智慧。今天,让我们一起探索这些古老的腌制秘籍,看看它们是否还能在现代生活中找到一席之地。
古代的腌制智慧
早在3000多年前的周代,先民们就已知“冬藏”的重要性。《诗经》中有云:“我有旨蓄,亦以御冬。”其中,“旨蓄”即是用坛子腌制的蔬菜。当时,每逢秋收,人们都会通过腌制、干制之法,将蔬菜保藏起来,以备冬日食用。
腌菜,即利用乳酸发酵来加工保藏的蔬菜,在我国古代常被称作“菹”。东汉《释名》曰:“菹,阻也。生酿之,遂使阻于寒温之间,不得烂也。”“菹”有阻止之意。为阻止新鲜蔬菜腐烂,可通过“生酿”之法将其加工为菹。
《周礼》中已出现菹的身影。其中介绍道,周代有专门“掌四豆之实”(“豆”指当时用来盛放腌菜、酱类食物的一种食器)的官员——醢人。醢人在祭祀和宴席中所承的食物中有3种腌菜——韭菹、菁菹和茆菹。其后还提到“馈食之豆,其实葵菹”,周王室会用葵菜所制的腌菜款待贵客。除此之外,《周礼》中记载的腌菜还包括芹菹、笋菹和菭菹。
《齐民要术》中的腌制技艺
到了南北朝时期,北魏《齐民要术》首次对蔬菜腌制技术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介绍。在“作菹、藏生菜法”一节中,共记载了39种蔬菜瓜果的腌制之法。通过其中细致的描述可以发现,除了盐、醋、豉等调料,当时百姓在蔬果的腌制中还常加入粥、米饭或酒糟,以促进发酵。
宋元时期,人们腌制蔬菜瓜果的技法越发精湛,所加入的配料品种也越发丰富。南宋《吴氏中馈录》的“制蔬”一节中载有38种菜肴,其中绝大多数是腌菜,有加酱腌制的酱佛手、酱香橼、酱梨子,有加大蒜腌制的蒜瓜、蒜冬瓜、蒜梅,有加酒糟腌制的糟茄子、糟萝卜、糟姜,有同时加入盐、酱、莳萝、茴香、甘草、陈皮、红豆(研作细末)腌制的鹌鹑茄,还有先腌制再晒干的蒜苗干、淡茄干、酿瓜。
蜜渍果品的演变
我国古代的果品保藏之法以干制、蜜渍、糖渍为主,先秦时期已有关于蜜渍的记载。《礼记》中有云:“枣、栗,饴、蜜以甘之。”“饴”即以谷物发酵加温制成的饴糖。将枣与栗子浸入饴与蜜中,不仅可令其甘甜可口,还可隔绝空气,令其久存不坏。
《齐民要术》中提到了果品干制之法,如作干枣法、作干蒲萄法等。其中,作干蒲萄法中还包含了将葡萄与蜂蜜、油脂一同煮沸这一步骤。同时,《齐民要术》中亦有果蔬的蜜渍之法,如蜀中藏梅法与两种加工方法不同的蜜姜。
宋代朝廷对蜜渍果品十分重视,设有专门的“蜜煎局”。“蜜煎”即如今人们所说的“蜜饯”。据《梦粱录》记载,蜜煎局“掌簇饤看盘果套山子、蜜煎像生窠儿”。蜜煎局的职责为制作和供应蜜饯类食品,这类食品除了供皇家享用,还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可作为皇宫内盛宴的装饰品。
从追忆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往事的《武林旧事》中,我们可窥得那一时期蜜渍果品的种类之繁多,样式之精致。书中记述宋高宗赵构驾幸清河郡王府时,郡王府进奉的御筵菜单提及“雕花蜜煎”12种,分别为雕花梅球儿、红消花儿、雕花笋、蜜冬瓜鱼儿、雕花红团花、木瓜大段儿、雕花金橘、青梅荷叶儿、雕花姜、蜜笋花儿、雕花枨子、木瓜方花儿。这些蜜煎有酸甜的,如雕花梅球儿;有清甜的,如蜜冬瓜鱼儿;有甜中带辣的,如雕花姜,不仅口味富有变化,还被雕成球、鱼、团花、荷叶等不同造型,可谓是“秀外慧中”。
传统腌制方法的现代革新
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腌制方法也在不断创新。以酸菜为例,现代科技通过引入智能温控系统,能够精确控制发酵室内的温度和湿度,确保乳酸菌在最佳状态下生长繁殖,从而缩短发酵周期,提高酸菜的品质稳定性。
科学家们通过对传统酸菜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的研究,筛选出高效产酸、风味优良的乳酸菌株,通过人工接种的方式,加速并优化发酵过程,使得酸菜的酸度更加适中,风味更加丰富多样。
现代人越来越注重饮食健康,低盐、无添加成为新的饮食趋势。因此,在酸菜腌制过程中,通过减少食盐用量,增加天然香料如花椒、八角等提味,不仅降低了钠含量,还增添了更多层次的风味,满足了现代人对健康饮食的需求。
为了延长酸菜的保质期并便于运输销售,现代包装技术如真空包装、气调包装等被广泛应用于酸菜的生产中。这些技术能有效隔绝空气,抑制细菌生长,保持酸菜的新鲜与风味,让消费者随时随地都能享受到地道的酸菜美味。
传统腌制方法的革新,不仅仅是技术上的进步,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与发展。它让我们在享受美味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那份来自历史深处的温暖与情怀。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腌制技艺还将继续演变,但不变的,是那份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你有没有试过自己动手做腌菜呢?欢迎分享你的经验和心得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