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船舶吸收合并中国重工获批,将成全球最大造船上市公司
中国船舶吸收合并中国重工获批,将成全球最大造船上市公司
中国船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船舶”)和中国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重工”)的重组计划获得重大进展。1月7日晚间,两家公司双双官宣,国务院国资委等主管部门近日出具了有关批复意见,原则同意中国船舶换股吸收合并中国重工的总体方案。这意味着,全球第一大旗舰型造船上市公司即将诞生。
根据重组方案,中国船舶拟通过向中国重工全体股东发行A股股票的方式,换股吸收合并中国重工。本次换股吸收合并的换股价格为中国船舶37.84元/股、中国重工5.05元/股,换股比例为1:0.1335(即每1股中国重工股票可以换得0.1335股中国船舶股票)。中国船舶拟购买资产的交易金额为1151.50亿元,是A股市场十年来规模最大的吸收合并交易。
截至预案签署日,中国重工的总股本为228.02亿股,参与本次换股的中国重工股票为228.02亿股。参照本次换股比例计算,中国船舶为本次换股吸收合并发行的股份数量合计为30.44亿股。合并完成后,中国重工将终止上市并注销法人资格,中国船舶将承继及承接中国重工的全部资产、负债、业务、人员、合同及其他一切权利与义务。中国船舶因本次换股吸收合并所发行的A股股票将申请在上交所主板上市流通;公司实际控制人仍为中国船舶集团、最终控制人仍为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根据克拉克森的统计数据,截至2024年9月14日,中国船舶和中国重工的总手持订单规模达6263万载重吨,分别是韩国造船海洋、扬子江船业、三星重工、韩华海洋的1.9、3.8、4.5和4.8倍。业内人士认为,本次重组将整合两家公司的优势科研生产资源和供应链资源,有望打造出全球领先船舶工业企业,进一步提升中国在全球船舶市场的地位和影响力。
受此消息影响,1月8日上午,中船系板块震荡走强。截至上午10时,中国船舶报33.86元/股,涨1.35%,总市值1513亿元;中国重工报4.57元/股,涨1.56%,总市值1040亿元;中船应急、中船防务、中船汉光跟涨。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船舶、中国重工均在预案中强调,存续公司将紧抓船舶制造行业转型升级和景气度提升机遇,打造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船舶制造企业。中国船舶旗下沪东中华相关专家表示,“绿色低碳”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潮流和趋势。目前公司正加快加大对碳捕集技术、LNG与零碳燃料混烧技术、氨燃料与氢燃料动力技术等创新技术领域的投入及研究,尤其是绿色低碳智能型LNG船、采用清洁燃料作为动力的超大型集装箱船等。
公开资料显示,中国船舶是中国船舶集团核心军民品主业上市公司,于1998年5月上市,公司聚焦船舶海工装备和海洋科技应用领域,旗下全资及控股子公司包括江南造船、外高桥造船、广船国际以及中船澄西等;中国重工则为领先的舰船研发设计制造上市公司,于2009年12月上市,旗下拥有大连重工、武船重工、青岛北海造船等现代化大型造船厂,主要业务涵盖海洋防务及海洋开发装备、海洋运输装备、深海装备及舰船修理改装、舰船配套及机电装备、战略新兴产业及其他等五大板块。
2024年前三季度,中国船舶实现营业收入561.69亿元,同比增长13.12%。报告期内,公司完工交付船舶数量、单船平均价格同比增加;同期,中国重工实现营业收入352.70亿元,同比增长16.35%;净利润实现扭亏为盈。
国金证券研报指出,我国正处于从造船大国向造船强国的转型中,“南北船”重组完美契合了当前国资委围绕建设“科技强国”和“制造强国”推动央企重组的战略目标。“南北船”都是国内领先的造船企业,合并后有望大幅减少同业竞争,实现优势互补,同时可以发挥协同效应,提升行业龙头地位和盈利能力。
据克拉克森报告,2024年全市场共订购了2342艘船,总吨位为64.3mCGT(修正总吨),总吨重为163.3mDWT,签约量达到了自2007年以来的最高水平。以造船集团计,中国船舶集团共810艘(30.3m CGT)在手订单,占据重要份额。在此大背景之下,中国船舶、中国重工近年不断加强了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布局。在2024年三季度业绩会上,中国船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施卫东强调,中国船舶系国内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产品结构最全的造船旗舰上市公司,在研发、人才、规模、产品结构等方面有明显优势。
中报显示,2024年上半年,中国船舶新接船舶订单中包括油船35艘、散货船31艘、液化气船18艘、PCTC船14艘、集装箱船10艘;绿色船型占比超50%,中高端船型占比超70%,批量化订单占比超70%。“国家相关部门相继出台政策支持船舶工业转型升级需求,全面推动船舶制造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数字化、标准化发展。我国造船行业发展迎来重要机遇。”中国船舶、中国重工此前在预案中也均表示,存续公司将紧抓船舶制造行业转型升级和景气度提升机遇,打造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船舶制造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