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岁苏轼迎娶16岁王弗:宋代婚礼习俗与才子佳人情
19岁苏轼迎娶16岁王弗:宋代婚礼习俗与才子佳人情
苏轼的洞房花烛夜,不仅是一段浪漫的开始,也是宋代婚姻风俗的生动展现。1054年,19岁的苏轼与16岁的王弗在眉州青神县喜结连理,这场婚礼不仅是两人情感的结合,更是才华与智慧的交融。
宋代婚姻六礼:从纳征到亲迎
宋代的婚姻制度沿袭了传统的聘娶婚,由六礼组成: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其中,纳征和亲迎是最为重要的两个环节。
纳征之礼,即男方赠送聘礼给女方。根据《仪礼·士昏礼》记载:“纳征,玄纁束帛、俪皮。”玄纁束帛指的是黑色和浅绛色丝帛各一束,俪皮是一双鹿皮。上层贵族聘女除了玄纁束帛、俪皮之外,还要加玉。《周礼》记载:“谷圭七寸,天子以聘女……大璋亦如此,诸侯以聘女。”宋代以后,纳征之礼逐渐演变为下财礼,聘礼中加入了大量财物。赵宋宗室王纳妃,除羊、酒、锦绮绫罗、金银珠宝等各种物事外,还“赐女家白金万两”。民间富贵之家聘礼在财物之外则特别讲究“三金”,即金钏、金锭、金帔坠。
亲迎是六礼的最后一项,也是最热闹的一项。迎亲那日,新郎将新娘接回家举行婚礼。先秦的婚礼很简单,只有共牢与合卺,象征着夫妻二人结为一体。秦汉时结婚,众人前往夫家祝贺,后者则设宴招待,宾客“饮酒欢笑,言行无忌,如近世之闹新房之所为者”。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经过民族大融合,婚礼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较大变化。虽然六礼程序未变,但迎亲和拜堂仪式却繁复多样。《封氏闻见记》记载:“近代婚家,有障车、下婿、却扇及观花烛之事,及有卜地安帐,拜堂之礼,上自皇室,下至庶民,莫不皆然。”
苏轼与王弗:一段才子佳人的婚姻
苏轼与王弗的婚姻,堪称宋代文坛的一段佳话。王弗出生于一个注重教育的家庭,父亲王方是一位乡贡进士,为她提供了良好的成长环境。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王弗自小展现出了过人的聪明才智和对知识的渴望。
婚后的生活中,王弗成为了苏轼最亲密的伴侣和得力助手。她不仅美丽聪慧,而且性格敏而谨,慧而谦。在苏轼读书时,她总是默默地陪伴在侧,用她的温柔和关怀为苏轼营造了一个宁静的学习环境。当苏轼偶有遗忘时,她便从旁提醒,帮助他回忆起那些重要的知识点。
除了在生活中无微不至的照顾,王弗还是苏轼事业上的得力助手。她善于察言观色,能够准确地把握人心。在苏轼与访客交往时,她经常立在屏风后面倾听谈话,事后告诉苏轼她对某人性情为人的总结和看法。这些建议往往让苏轼受益匪浅,让他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更加得心应手。
洞房花烛夜:浪漫与现实的交织
苏轼与王弗的洞房花烛夜,无疑是这场婚姻中最浪漫的时刻。迎亲那天,苏轼骑马绕婚车三匝,婚车即将出发,女方家人拦车以示不舍之情。在一番热闹的仪式后,王弗被迎入苏家。
洞房内,红烛高照,喜气洋洋。苏轼与王弗共饮合卺酒,象征着夫妻二人结为一体。随后,他们进行了拜堂仪式,向天地、祖先和父母行礼,正式成为夫妻。在一片欢声笑语中,苏轼与王弗开始了他们的新生活。
诗词中的深情:《南乡子·集句》
苏轼是一位多情的诗人,他用诗词记录下了与王弗的美好时光。在新婚期间,苏轼创作了《南乡子·集句》:
何处倚阑干。弦管高楼月正圆。胡蝶梦中家万里,依然。老去愁来强自宽。
明镜照新妆。鬓绿头轻未胜冠。重唱梅边新度曲,催发。淡墨宫袍软锦还。
这首词以集句的形式,巧妙地将前人的诗句融入自己的创作中,展现了新婚生活的甜蜜与浪漫。词中“明镜照新妆。鬓绿头轻未胜冠”一句,生动地描绘了王弗新婚时的美丽形象,展现了苏轼对妻子的深深爱慕。
婚姻生活的现实:从甜蜜到离别
然而,苏轼的婚姻生活并非全是浪漫。在王弗的陪伴下,苏轼度过了许多艰难时期。王弗不仅在生活上照顾苏轼,还在学业和事业上给予支持和帮助。她善于察言观色,能够准确地把握人心,在苏轼与访客交往时,她经常立在屏风后面倾听谈话,事后给出建议,让苏轼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更加得心应手。
然而,命运却给这对恩爱夫妻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治平二年(1065年)五月,王弗因病去世,年仅27岁。这个消息对于苏轼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他失去了生活中的伴侣和事业上的得力助手,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之中。
在随后的岁月里,苏轼用自己的笔触记录下了对王弗的深深怀念。他在《亡妻王氏墓志铭》中详细记述了王弗的生平事迹和夫妻二人的感情经历。他称赞王弗“敏而谨,慧而谦”,是一位难得的贤内助。同时,他也表达了自己对王弗的无尽思念和悲痛之情。
苏轼的洞房花烛夜,不仅展现了宋代婚姻风俗的独特魅力,也透露出这位文豪对妻子王弗的深情厚谊。苏轼的词作和婚姻生活,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宋代风俗和文人心态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