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抑郁险些吞噬她,心理咨询助她重获新生
产后抑郁险些吞噬她,心理咨询助她重获新生
2017年,35岁的李茉莉终于迎来了自己的第一个孩子。然而,这份迟来的喜悦却很快被无尽的疲惫和焦虑所取代。生产后的三年里,她每天都在睡眠不足、精神紧张和自我怀疑中度过。直到孩子上幼儿园,李茉莉才意识到,自己已经陷入了深深的抑郁之中。
李茉莉的故事,是新时代母亲困境的一个缩影。在生育、职业、家庭和个人追求之间,她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根据《新生育时代》一书的研究,从70后到90后的女性群体中,生育不仅意味着生命的延续,更是一系列复杂社会问题的集中体现。正如英国作家蕾切尔·卡斯克所说,“母性是一座与外部世界隔离开来的围城”,它将女性与社会角色、职业发展乃至其他女性区分开来。
产后抑郁,是许多母亲不得不面对的隐形敌人。《柳叶刀-公共卫生》发布的一项研究显示,在怀孕期间或产后的第一年,全球每5位孕产妇中就有1人受到抑郁症影响。这种疾病并非简单的“情绪低落”,而是需要专业治疗的严重精神健康问题。在中国,产后抑郁症的平均发病率为14.7%,而接受正确治疗的人数却不足1/3。许多母亲在痛苦中挣扎,却得不到足够的理解和支持。
李茉莉的转折点,始于她决定寻求心理咨询。在两年的时间里,她每周进行一次心理咨询,逐渐学会了面对自己的痛苦和羞耻感。她开始重新找回自我,尝试跳舞、组织读书会、运营社群,最终决定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这个决定并非出于功利的考量,而是因为她坚信,“我想做,因为有意义。”
李茉莉的故事告诉我们,成为母亲并不意味着放弃自我。在面对生育带来的身心挑战时,寻求帮助、重建自我认同是走出困境的关键。同时,社会也需要给予母亲们更多的理解和支持,打破对产后抑郁的偏见,为她们提供必要的医疗和心理援助。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母亲的角色也在不断演变。李茉莉的选择,或许能为更多陷入困境的母亲们提供启示:生育不是人生的终点,而是一个新的开始。通过自我救赎和不懈努力,她们可以重新定义母亲的身份,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