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创作于长征胜利前夕,毛泽东诗作彰显红军英雄气概

创作时间:
2025-01-21 23:12:50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创作于长征胜利前夕,毛泽东诗作彰显红军英雄气概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于1935年创作的一首著名诗篇,全诗以精炼的语言,生动地展现了红军长征的壮丽画卷,歌颂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难、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这首诗不仅是毛泽东个人文学创作的巅峰之作,也是中国革命文学的重要里程碑。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五岭山脉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高大雄伟,在红军眼里也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金沙江浊浪滔天,湍急的流水拍击着高耸的山崖,溅起阵阵雾水,像是冒出蒸汽一样。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创作背景

《七律·长征》写于1935年9月下旬,10月定稿。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作为红军的领导人,毛泽东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参考资料:

  1. 傅伯娟.精雕细琢 巧夺天工——苏教版(五下)《七律·长征》浅析[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2年10期
  2. 孙国林.毛泽东《七律·长征》轶事[J],湘潮(上半月) .2011年09期

赏析

《七律·长征》仅用56个字,便高度概括了长征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通过生动典型的事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难,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这首诗的首联是全诗的统领,以直白的语言,豪迈的语势,高屋建瓴,高度概括了红军在长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只等闲”强化重申了“不怕”之意,平中见奇,举重若轻,深刻揭示了红军战士对待长征的特殊态度,体现了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和从容乐观精神。

颔联、颈联四句从首联所营造的浩大气势中自然过渡到对长征途中的具体描写,通过选取典型场景,展现了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五岭山脉的连绵起伏,在红军眼中不过是微波荡漾的细浪;乌蒙山的雄伟磅礴,也仅仅像是滚动的泥丸。金沙江的惊涛骇浪,大渡河的铁索桥,这些险阻都被红军一一克服,展现了他们不畏艰难的精神。

尾联则以“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作结,将全诗推向高潮。岷山的千里雪景,象征着长征的最后难关,而“更喜”二字则表达了红军战士在克服重重困难后的喜悦之情。“尽开颜”三字,生动展现了红军战士在胜利即将到来时的欢欣鼓舞。

简析

《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诗人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全诗高度概括了长征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诗人通过生动典型的事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难,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此诗气势磅礴、气魄宏伟,格调高昂、笔力雄健。其不仅大处雄浑,节奏强烈,而且小处精细,抑扬顿挫,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本文原文来自古诗文网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