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防溺水,这些知识必须get√
暑期防溺水,这些知识必须get√
暑期是孩子们最期待的时光,但也是溺水事故的高发期。据统计,溺水是我国1-14岁儿童的首要死亡原因,暑期更是溺亡事件的高峰期。面对这一严峻形势,如何有效预防溺水事故,保障孩子们的生命安全,成为家长、学校和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
溺水事故为何频发?
溺水事故的发生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儿童和青少年对危险的认知不足,容易在无人监管的情况下接近水域。其次,游泳技能的缺乏也是导致溺水的重要原因。许多孩子在不熟悉的水域游泳,一旦遇到危险,自救能力十分有限。此外,家长监护的缺失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暑期中,家长忙于工作,往往无法时刻看护孩子,这为溺水事故的发生提供了可乘之机。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溺水的场所也有所不同。4岁以下幼儿多在家中脸盆、水缸、浴池等蓄水容器中发生溺水;5-9岁儿童则多在水渠、池塘、水库等地方遇险;而10岁以上孩子的溺水则更多发生在江河、湖泊等自然水域。这些数据提醒我们,预防溺水需要针对不同年龄段采取不同的措施。
如何预防溺水?
预防溺水,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共同努力。
家长责任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监护人,安全无小事,孩子的安全就是父母的责任。请不厌其烦地告诫孩子:不准私自下水游玩,学会保护自己。反复叮嘱孩子,把防溺水安全知识牢记于心。
- 有效看护:当孩子在水中或水边时,家长应做到“不分心、不间断、近距离”。若无法亲自看护,应委托可靠的成年人代为照看,切勿交给未成年人。多人看护时需明确指定看护人。
- 消除隐患:定期检查并清空家中的蓄水容器,可用加盖子、安围栏、装门栏等方法,将水源与低龄儿童隔离。
- 安全教育:选择有资质的游泳或玩水场所,严格遵守安全规定,学会自救和施救。教授学龄儿童基本的游泳和水上安全技能,从小培养自我保护意识。
- 防护装备:选择专业的游泳漂浮装置,进行乘船等水上活动时,务必为孩子穿戴救生衣。
- 关注天气:雷雨、大风等恶劣天气下,避免带孩子前往水边或进行水上活动。
学校教育
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承担着传授安全知识、培养安全意识的重要责任。莆田第五中学的成功案例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该校通过主题班会、PPT展示、视频播放、模拟演练和互动问答等多种形式,生动地向学生传授了防溺水安全知识。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不仅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了溺水的危险,还掌握了实用的自救与互救技能。
社会力量
政府和社会各界在预防溺水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福渡镇2024年预防青少年儿童溺水工作方案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该方案通过全面排查整治隐患、开展防范宣传、形成联防联控工作局面等措施,有效预防了溺水事故的发生。此外,社会各界也可以通过设立警示牌、配备救生设备、组织志愿者巡逻等方式,共同筑起防溺水的安全防线。
溺水时的自救与施救
尽管我们采取了各种预防措施,但意外仍可能发生。因此,掌握溺水时的自救与施救方法至关重要。
自救方法
- 保持镇定:一旦遇险,首先要保持冷静,屏住呼吸,放松全身,去除身上的重物。
- 正确呼吸:当身体上浮时,采取头向后仰的姿势,争取先将口鼻露出水面,进行呼吸并大声呼救。
- 科学自救:踢掉鞋子,放松肢体,尽可能使头部后仰,口鼻部露出水面呼吸,呼气要浅,吸气要深。
施救方法
- 呼叫救援:发现溺水者时,首先应大声呼救,拨打急救电话。
- 使用工具:可将救生圈、竹竿、木板等物抛给溺水者,再将其拖至岸边。
- 安全施救:在会游泳的前提下,可入水直接救护,但要确保自身安全。接近溺水者时要转动他的髋部,使其背向自己然后拖运。
- 特别提醒:未成年人发现有人溺水,不能贸然下水营救,应立即大声呼救,或利用救生器材营救。
成功案例:莆田五中的防溺水教育实践
莆田第五中学通过一系列创新的教育活动,成功增强了学生的防溺水安全意识。学校不仅组织了主题班会,还通过校园广播、宣传栏、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渠道广泛宣传防溺水知识。这种全方位、多角度的教育方式,不仅让学生们掌握了实用的自救与互救技能,还带动了家长一同参与,形成了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围。
暑期防溺水,安全不“放假”。让我们携手努力,为孩子们筑起一道坚实的防溺水安全网,让他们的暑期生活更加安全、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