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当青少年面临情绪问题时,家长要学会共情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当青少年面临情绪问题时,家长要学会共情

引用
网易
1.
https://m.163.com/dy/article/JFM556RN05562MDN.html

近年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在面对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压力时,青少年个体应对压力的方法可能不足或者不成熟。著名犯罪心理学家李玫瑾教授指出:“家长需要学会共情,面对14岁以后的孩子。”


理解共情:走进孩子内心世界的钥匙

共情,简单来说,就是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感受和理解其情绪、想法和需求。共情是家长与孩子有效沟通、建立深厚情感联结的重要工具。

青春期的孩子,需要怎样的共情?

  • 尊重个体差异: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的兴趣、性格、梦想各不相同。共情意味着接纳并尊重这些差异,不以自己的标准去衡量、评判孩子。
  • 理解情绪波动:青春期的孩子情绪起伏大,时而兴奋,时而低落。共情要求家长理解这些情绪变化是正常的生理心理反应,而非故意“作对”。
  • 倾听内心声音:孩子渴望被听见、被理解。共情要求家长放下成见,耐心倾听孩子的内心世界,不急于评判或指导。

共情实践:家长如何做?

  • 有效沟通,不在于说多少

很多家长朋友在和孩子交流时,往往容易把唠叨当成爱,把不间断地重复当作表达关切的常规手段。

殊不知,面对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父母的唠叨不仅会被孩子当做“耳边风”,还有可能起到反作用。

在心理学中有一个“73855定律”,它讲述了怎样的信息更有助于我们把话说进聆听者的心坎里:

研究发现,纯粹的语言类信息,在沟通中发挥的作用只占7%,语调、语速、音高等声音属性占到38%,而姿势、表情等视觉可观察到的肢体语言部分,则占到了55%的比重。

这意味着,如果我们想让孩子“听得进去”,千言万语有时还不如“不响”。一个简单的拥抱、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肯定的大拇指,亦或是轻言细语的三两个字,都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沟通效果。

当我们学会在日常沟通中,尽可能多地使用带有“情感色彩和肢体语言”的表达时,孩子们自然能够感受到其中包含的关切与尊重,遇到事情才会愿意对我们敞开心扉,寻求爱与支持。

  • 比起说教,“共情视角”更好

青春期的孩子往往不会再直接说出自己的需求或者遇到的困难。

面对“忽然”变内向、敏感的孩子,需要我们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通过观察孩子的行为、微表情等,“倾听”隐藏在他们内心深处的困难和情绪需求。

当孩子出现问题时,先不要急着说教,可以用我们自己的故事,让孩子懂得大人在成长过程中也有过类似的经历,以及我们是怎样应对的。

用“过来人”的身份让青春期的孩子明白:大人不光会讲大道理,我们其实是能够理解他们的。

共情误区:家长请避开

  • 误区1:
    **情=溺爱:**共情不等于无原则妥协,家长仍需坚守底线,如保证孩子的安全、健康,引导其形成良好习惯。
  • 误区2:
    **共情=完全理解:**家长无需完全理解孩子的所有想法,关键在于尊重、接纳,并引导他们学会自我调适。
  • 误区3:
    **共情=立即见效:**共情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时间和耐心,家长不应期待立竿见影的效果。

当我们能够把孩子当成大人看、当朋友看,给予他们尊重、理解、信任和认同时,就足以化解孩子青春期阶段的敏感、封闭与自我,这样才能帮助他们平稳步入下一人生阶段。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