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坝:京津冀的绿色守护者
塞罕坝:京津冀的绿色守护者
塞罕坝,这片位于河北省北部的绿色奇迹,经过三代人的不懈努力,从荒原变成了百万亩人工林海。如今,它不仅是京津冀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每年为京津地区输送净水1.37亿立方米、释放氧气55万吨,更是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典范。让我们一起探讨塞罕坝是如何成为京津冀的绿色守护者的吧!
从荒漠到林海:科技创新引领生态治理
塞罕坝的生态治理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依靠持续的技术创新和科学管理。河北省推进塞罕坝机械林场“二次创业”联席会议办公室印发的《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二次创业”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明确,到2026年,塞罕坝机械林场森林覆盖率将由82%提高到84%,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由每公顷135立方米增加到每公顷142立方米,森林碳汇能力提高6%以上,森林湿地资产总价值由231亿元提高到237亿元。
为实现这些目标,塞罕坝机械林场将扩大森林可持续经营范围,新增有林地面积2.6万亩,完成森林可持续经营和“盲区清零”18万亩以上,营造近自然异龄混交林4万亩以上,面积比例超过25%。实施“森林沃土计划”,完成土壤改良6000亩,精准提升森林质量。
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塞罕坝将新建生态监测点5个、关键物种监测点4个、关键物种监测固定样地(点位)24个,提高自然保护地标准化建设水平。同时,塞罕坝机械林场将联合北京林业大学等高等院校,开展关键技术攻关6项以上,推广天然次生林结构化经营、落叶松人工林近自然经营等林草科技成果3项以上,编制地方技术标准5项以上。
筑牢京津冀生态屏障:数据见证绿色贡献
塞罕坝的生态治理不仅改善了局部气候,更为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做出了巨大贡献。据统计,塞罕坝每年为京津地区输送净水1.37亿立方米、释放氧气55万吨。冬染霜林,站在海拔1900多米的塞罕坝机械林场月亮山顶俯瞰,四周陡峭山坡上,一棵棵一米多高的樟子松迎风而立、茁壮挺拔。塞罕坝石质山地全都造了林。目前,林场10.6万亩石质山地攻坚造林全部完成,经实地调查,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分别达98.9%和92.2%。“这标志着塞罕坝彻底啃下了这块硬骨头,林场森林面积增加到115.1万亩。”塞罕坝机械林场场长于士涛说。
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河北持续抓好北方防沙带等重点工程建设,加强京津风沙源治理,加大草原和湿地保护修复力度,“十四五”以来,全省完成营造林2531万亩,生态系统功能进一步提升,京津冀生态屏障越筑越牢。
塞罕坝模式:从区域实践到全国示范
塞罕坝的成功经验正在为全国乃至全球的荒漠化防治提供借鉴。在“三北”工程中,塞罕坝模式被广泛推广,成为科技治沙的典范。例如,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生态治理示范区科技高地,主要聚焦沙漠南缘生物固沙与沙产业高质量发展、绿洲外围生态经济兼用林营建关键技术、南疆抗逆林木种质资源库建设等任务。例如,在新疆和田,运用“物联网水肥一体化”和“无人机监测飞防”技术,实现果园水肥一体高效利用和智能化管控,稳定固沙的同时保障红枣稳产高产。
在科尔沁沙地南缘,通过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开展沙化土地的遥感监测,精准掌握沙地的空间分布和沙化程度;依托国家林业和草原科学数据中心,构建科尔沁沙地南缘植被修复共享数据集,为沙地综合治理提供翔实、准确的本底数据;研发植被精准监管与成效评估的数字孪生系统,实现项目区植被修复的历史回溯、动态模拟和未来预测,科学评估项目区水源涵养、防沙固沙等植被修复成效和生态服务功能等。
塞罕坝模式的成功,不仅在于其生态治理的成就,更在于其科技创新和模式推广的价值。通过具体的数据和案例,我们看到了塞罕坝作为京津冀绿色守护者的角色,以及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示范作用。未来,随着“二次创业”行动的深入推进,塞罕坝必将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的重要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