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腾冲司莫拉佤族村:从贫困村到4A景区的幸福蝶变
云南腾冲司莫拉佤族村:从贫困村到4A景区的幸福蝶变
走进云南腾冲的司莫拉佤族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片金黄的稻田,与远处的青山、近处的村庄交相辉映,构成一幅动人的田园画卷。然而,这片充满诗画的村落,几年前还是一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近年来,司莫拉佤族村充分挖掘生态和文化资源,积极探索“幸福·旅游+”的产业发展模式,开创了一条独具特色、舒适诗意的乡村旅游发展新路,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动力。
五百年的佤族文化传承
司莫拉佤族村,一个有着500多年历史的佤族聚居村落,被誉为“幸福的地方”。这里不仅保留着原始的自然风光,更传承着独特的佤族文化。村落依山而建,内有湿地、森林、竹海、梯田、涌泉等自然景观,散发出浓厚的原始气息。房屋多为木门、黄墙、黑瓦,墙上绘有展现佤族生活场景的壁画,体现了独特的佤族风情。
佤族文化在这里得到了完整的保存。村里的佤族人能歌善舞,特别是甩发舞、木鼓舞等传统舞蹈,更是展现了佤族人民的热情与活力。这些舞蹈不仅在节日时表演,也成为了吸引游客的重要文化活动。每当夜幕降临,游客们便聚集在村里的小广场,享受着佤族篝火晚会的独特魅力。据统计,2020年以来,村里共举办172场篝火晚会,既为村民带来收入,也为游客留下深刻印象。
从贫困村到4A级景区的蝶变
然而,早年的司莫拉却并非如此。在2014年年底,司莫拉村民年收入仅有4600多元,是三家村最贫困的一个自然村。如何让司莫拉这一“幸福的地方”名副其实?2016年,司莫拉开始探索利用民族特色发展乡村旅游的路径,村里在保护好村寨原始风貌的基础上,先后实施“草改瓦”“农危改”“扶贫安居”等工程,整个村寨面貌焕然一新。
2020年6月,村里成立了“司莫拉幸福佤乡旅游专业合作社”,全村72户家庭成为合作社成员。同时,推动村寨变景区实体化运营,农副产品加工、民宿、餐饮等特色旅游业态竞相涌现。通过这种方式,不仅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还为村民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
在司莫拉,最受游客欢迎的当地小吃要数“福囍粑粑”了。这种印着“福”字的大米粑粑,不仅味道香甜,更寄托着佤族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游客可以亲自参与制作过程,在体验中感受佤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据统计,高峰期一天能卖出近300个“福囍粑粑”。
除了美食,司莫拉还开发了丰富的旅游项目。游客可以参与佤族歌舞互动、民族节庆活动,也可以体验民族农事、文化研学等。这些活动不仅让游客深入了解佤族文化,也为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入。据统计,2023年合作社共实现收入70.55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至两万余元,集体收入跃升至80余万元。
展望未来:让幸福的地方更幸福
如今的司莫拉佤族村,已经从昔日的贫困村变身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过去门可罗雀,如今游客如织,越来越多的各地游客前来感受此地独有的民俗文化。然而,司莫拉人的脚步并未停止。未来,司莫拉将拓展旅游业态,引入更多文化活动和娱乐项目,丰富游客的乡村夜生活体验。同时,挖掘传承乡村文化,将司莫拉佤族村建设成为既宜居又宜游的美丽乡村,让更多村民享受旅游发展的红利。
司莫拉佤族村的成功,不仅是一个村庄的蝶变,更是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实践。在这里,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完美融合,不仅让游客领略到了佤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也让村民过上了更加幸福的生活。正如其名字所寓意的那样,司莫拉真正成为了“幸福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