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农业病虫害防治必备:六种主要害虫特征与防治方案详解

创作时间:
2025-01-22 04:46:39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农业病虫害防治必备:六种主要害虫特征与防治方案详解

病虫害是农业生产中常见的问题,不仅影响作物产量和质量,还可能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本文将详细介绍几种常见病虫害的特征和防治方法,包括斑潜蝇、夜蛾、粉虱、蓟马、螨类和蚜虫等。这些信息对于农业技术人员和对病虫害防治感兴趣的读者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斑潜蝇

基本信息

  • 分类地位:斑潜蝇又称鬼画符,属于双翅目潜蝇科害虫。
  • 分布范围:斑潜蝇大约1993年由巴西传入我国,目前全国各地均有发生。
  • 为害作物:包括黄瓜、番茄、茄子、辣椒、豇豆、蚕豆、大豆、菜豆、西瓜、冬瓜、丝瓜等22个科110多种植物。
  • 为害特点:成、幼虫均可为害。雌成虫飞翔把植物叶片刺伤,进行取食和产卵,幼虫潜入叶片和叶柄为害,产生不规则蛇形白色虫道,叶绿素被破坏,影响光合作用,受害植株叶片脱落,造成花芽、果实被灼伤,严重的造成毁苗。

形态特征

  • 成虫小,体长1.3-2.3毫米,翅长1.3-2.3毫米,体淡灰黑色,足淡黄褐色,复眼酱红色。
  • 卵椭圆形,乳白色,大小为0.2-0.3×0.1-0.15毫米。
  • 幼虫蛆形,老熟幼虫体长约3毫米。
  • 幼虫有3龄:1龄较透明,近乎无色;2-3龄为鲜黄或浅橙黄色,腹末端有一对圆锥形的后气门。
  • 蛹为围蛹,椭圆形,腹面稍扁平,大小为1.7-2.3×0.5-0.75毫米,橙黄色至金黄色。

生活习性

该虫在南方各省年发生一般为21~24代,无越冬现象,成虫以产卵器刺伤叶片,吸食汁液,雌虫把卵产在部分伤孔表皮下,卵经2~5天孵化,幼虫期4~7天,末龄幼虫咬破叶表皮在叶外或土表下化蛹,蛹经7~14天羽化为成虫,每世代夏季2~4周,冬季6~8周。

防治药剂

目前斑潜蝇已对阿维菌素产生较为严重的抗性,当前最好的药剂为灭蝇胺。

夜蛾

基本信息

  • 分类地位:鳞翅目夜蛾科昆虫。
  • 形态特征:体三角形,粗壮,翅展8∼305公釐(1/3∼12吋),一般暗灰褐色,但热带某些种类鲜豔而有灿光,密生鳞毛。
  • 生活习性:傍晚及夜间飞行,有趋光性。胸部有一绷紧的膜,上有盖保护,是听器。成虫喙发达,吸食糖蜜果汁。

为害特点

夜蛾幼虫一般光滑,也有的生毛,或暗色,或多彩;食叶和种子,有的钻入茎和果实内,少数吃介壳虫。小地老虎幼虫在夜间出来危害谷物、棉、烟草、番茄、豆类等,在地面附近破坏根、茎。某些种类成虫能刺穿果皮吸食果汁,还有少数种类能吮吸人、畜的分泌物。成虫夜间活动,多数对灯火和糖蜜有正趋性。白天隐藏于荫蔽处,栖止时翅多平贴于腹背。

防治方法

  • 人工防治:结合冬季养护管理翻耕消灭越冬蛹或幼虫,夏季摘除卵块或群集初孵幼虫处理。珍稀花木品种也可采用人工捕捉幼虫等方法。
  • 诱杀成虫:采用黑光灯或糖醋液诱蛾。
  • 药剂防治:在幼虫初龄阶段和幼虫尚未分散时,喷50%杀螟松乳油1200~1500倍液,50%乙酰甲胺磷1500倍液,20%杀灭菊酯2500~3500倍液。

粉虱

基本信息

  • 分类地位:同翅目粉虱科吸汁昆虫的统称。
  • 形态特征:若虫像介壳虫,扁卵圆形,常被有棉花状物质。成虫长2∼3公釐(0.08∼0.12吋),披有白粉,像小蛾。翅在体内发育,最後一次脱皮时翻出。多分布于温暖地区。

为害特点

柑橘粉虱(Dialeurodescitri)是大害虫,吸橘、枣树汁液,分泌蜜露,使烟黴菌生长,从而毁坏果实。橘黑刺粉虱(Aleurocanthuswoglumi)生于墨西哥和西印度群岛,蜜露上生长烟黴菌,使橘树的光合能力减退。温室粉虱(Trialeurodesvaporariorum)是本科中数量最大、危害最烈的一种,它使植物活力减退,引起萎缩、变黄和枯萎。

防治方法

  • 人工防治:结合防治其他害虫,抓好田块及其周围田块中的杂草、枯枝落叶的清除工作,有助减少或消灭越冬虫源。
  • 化学防治:掌握若虫盛见期喷施,用“克蓟”乳油1000倍液喷雾,虫、卵兼治,持效期长,生产厂家--淄博优利尔工贸有限公司;“70%吡虫啉”可湿粉,"20%啶虫脒",2%阿维菌素。隔一周左右交替使用。

蓟马

基本信息

  • 分类地位:蓟马是一种靠植物汁液维生的昆虫,幼虫呈白色,黄色,或橘色,成虫则呈棕色或黑色。进食时会造成叶子与花朵的损伤。蓟马属于昆虫纲,缨翅目。
  • 生活习性:因本目昆虫有许多种类常栖息在大蓟、小蓟等植物的花中,故名蓟马。个体小,行动敏捷,能飞善跳,多生活在植物花中取食花粉和花蜜,或以植物的嫩梢、叶片及果实为生,成为农作物、花卉及林果的一害。在蓟马中也有许多种类栖息于林木的树皮与枯枝落叶下,或草丛根际间,取食菌类的孢子、菌丝体或腐殖质。此外,还有少数捕食蚜虫、粉虱、蚧壳虫、螨类等,成为害虫的天敌。

识别要点

  • 体长一般为0.5-7毫米,也有少数种类体长可达8-10毫米。
  • 体细长而扁,或为圆筒形;颜色为黄褐、苍白或黑色,有的若虫红色。
  • 有翅种类单眼2-3个,无翅种类无单眼。
  • 口器锉吸式,上颚口针多不对称。
  • 翅狭长,边缘有很多长而整齐的缨状缘毛。
  • 足跗节端部有可伸缩的端泡。

防治方法

  • 消灭越冬虫源:结合防治其他害虫,抓好田块及其周围田块中的杂草、枯枝落叶的清除工作,有助减少或消灭越冬虫源。
  • 化学防治:掌握若虫盛见期喷施,用“克蓟”乳油1000倍液喷雾,虫、卵兼治,持效期长,生产厂家--淄博优利尔工贸有限公司;“70%吡虫啉”可湿粉,"20%啶虫脒",2%阿维菌素。隔一周左右交替使用。

螨类

基本信息

  • 分类地位:螨类俗称红蜘蛛,是蛛形纲害虫,常见的害螨多属于真螨目和蜱螨目,是危害多种农作物的重要害虫之一。
  • 分布范围:国内主要分布于华南地区、华中地区,东北及华北地区等广泛地区。国外分布在同纬度经济作物区。
  • 为害作物:果树、蔬菜、小麦、棉花、玉米、花卉、豆类及多种杂草。
  • 为害特点:危害植物的叶、茎、花等,刺吸植物的茎叶,初期叶正面有大量针尖大小失绿的黄褐色小点,后期叶片从下往上大量失绿卷缩脱落,造成大量落叶。有时从植株中部叶片开始发生,叶片逐渐变黄,不早落(苹果叶螨)。

形态特征

  • 成螨雌成螨深红色,体两侧有黑斑,椭圆形。
  • 卵越冬卵红色,非越冬卵淡黄色较少。
  • 幼螨越冬代幼螨红色,非越冬代幼螨黄色。
  • 越冬代若螨红色,非越冬代若螨黄色,体两侧有黑斑。

发生特点

螨类的发育繁殖适温为15-30度,属于高温活动型。在热带及温室条件下,全年都可发生。温度的高低决定了螨类各虫态的发育周期、繁殖速度和产卵量的多少。干旱炎热的气候条件往往会导致其大发生。螨类发生量大,繁殖周期短,隐蔽,抗性上升快,难以防治。

防治药剂

防治螨类的药剂有三氯杀螨醇、哒螨灵、三唑锡、炔螨特、四螨嗪、丁醚脲、克螨特等。

蚜虫

基本信息

  • 分类地位:蚜虫俗称腻虫或蜜虫等。体小而软,大小如针头。腹部有管状突起(腹管),吸食植物汁液,为植物的大害虫。
  • 为害特点:不仅阻碍植物生长,形成虫瘿,传布病毒,而且造成花、叶、芽畸形。生活史复杂,无翅的雌虫(干母)在夏季营孤雌生殖,卵胎生,产幼蚜。植株上的蚜虫过密时,有的长出两对大型膜质翅,寻找新宿主。夏末出现雌蚜虫和雄蚜虫,交配後,雌蚜虫产卵,以卵越冬。温暖地区可无卵期。蚜虫有蜡腺分泌物,所以许多蚜虫外表像白羊毛球。

形态特征

蚜虫分有翅、无翅两种类型,体色为黑色,以成蚜或若蚜群集于植物叶背面、嫩茎、生长点和花上,用针状刺吸口器吸食植株的汁液,使细胞受到破坏,生长失去平衡,叶片向背面卷曲皱缩,心叶生长受阴,严重时植株停止生长,甚至全株萎蔫枯死。蚜虫为害时排出大量水分和蜜露,滴落在下部叶片上,引起霉菌病发生,使叶片生理机能受到障碍,减少干物质的积累。

发生规律

蚜虫的繁殖力很强,1年能繁殖10-30个世代,世代重叠现象突出。当5天的平均气温稳定上升到12℃以上时,便开始繁殖。在气温较低的早春和晚秋,完成1个世代需10天,在夏季温暖条件下,只需4-5天。它以卵在花椒树、石榴树等枝条上越冬,也可保护地内以成虫越冬。气温为16-22℃时最适宜蚜虫繁育,干旱或植株密度过大有利于蚜虫为害。

防治方法

  • 消灭蚜虫:要从花卉越冬期开始,可收事半功倍之效,如单纯依靠在蚜害最严重的春、秋季进行,防治效果并不显著。
  • 严格检查:对新引进的花种、花苗,应严格检查,防止外地新害虫的侵入,对土壤及旧花盆进行消毒,以杀死残留的虫卵。
  • 彻底清除:结合修剪,将蚜虫栖居或虫卵潜伏过的残花、病枯枝叶,彻底清除,集中烧毁。
  • 选用抗病虫品种:花卉的品种不同,其抗虫性也有所不同,应选用抗病虫品种,既减轻蚜虫危害又可节省药物费用。
  • 物理防治:发现少量蚜虫时,可用毛笔蘸水刷净,或将盆花倾斜放于自来水下旋转冲洗,既灭了蚜,又洗净叶片,提高了观赏价值和促进叶面呼吸作用;有条件的还可利用瓢虫、草蛉等天敌进行防治。

总结

本文详细介绍了常见病虫害的特征和防治方法,包括斑潜蝇、夜蛾、粉虱、蓟马、螨类和蚜虫等。这些信息对于农业技术人员和对病虫害防治感兴趣的读者具有重要参考价值。通过了解这些病虫害的特征和防治方法,可以更好地保护农作物,减少病虫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