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河坊街“四拐角”:四家百年老店的保护与新生
杭州河坊街“四拐角”:四家百年老店的保护与新生
杭州河坊街的“四拐角”,是这座城市千年商业文明的缩影。这里汇聚了万隆火腿店、孔凤春香粉店、宓大昌烟店和王润兴酒楼四家百年老店,历经南宋至今,见证了杭州的繁华与变迁。然而,这片承载着杭州历史记忆的街区,曾一度面临被拆除的命运。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四拐角”最终得以保留,并成为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的典范。
历史渊源
“四拐角”位于河坊街与中山路的交叉口,是杭州最繁华的商业地段之一。这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当时杭州作为南宋都城临安,经济繁荣,商业发达。河坊街一带被誉为“中国开放式街巷制的起源地”,早在南宋时期,这里就已经是商贾云集、店铺林立的繁华地段。
“四拐角”中的四家百年老店,见证了杭州近现代商业的发展历程。万隆火腿店创立于1872年,是“四拐角”中唯一未易其主、营业至今的店。孔凤春香粉店创设于1862年,以鹅蛋粉和生发油闻名。宓大昌烟店是“杭烟”鼻祖,其经营的元奇、呈奇是两种有名的优质烟叶。王润兴酒楼则以杭帮菜闻名,其中乾隆鱼头更是“打卡”必尝的招牌菜。
保护历程
然而,这样一片承载着杭州历史记忆的街区,曾经面临过被拆除的命运。1998年,杭州市政府决定对河坊街进行拓宽改造,整修河坊街的传统历史建筑。根据最初的方案,包括“四拐角”在内的许多历史建筑都将被拆除或重建。这一决定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民众强烈要求保留“四拐角”的四家百年老店以及已成为民宅的方回春堂等河坊街两边的老建筑,专家学者也纷纷发声,呼吁“刀下留人”。
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杭州市政府最终决定:为子孙后代留一片真实的历史。1999年4月19日,河坊街拆迁工作全面停止。杭州市政府还专门成立了河坊街整治改造保护建设领导小组,由市长亲任组长,全面负责河坊街的保护工作。
河坊街的保护改造工程历时两年,最终形成了“城市旧城修复中的‘河坊街’模式”。这一模式不仅保留了原有的历史建筑,还通过修缮和复建,重现了清末民初的风貌。更重要的是,这一模式开创了社会公众参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先河,让普通市民和专家学者都有机会为保护工作建言献策。
现代融合
如今的“四拐角”,已经成为杭州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完美融合的典范。走进“四拐角”,仿佛穿越回了百年前的杭州。万隆火腿店门前,依旧飘散着浓郁的火腿香气;孔凤春香粉店内,传统的鹅蛋粉和生发油仍是热销商品;宓大昌烟店内,老杭州人依旧可以买到正宗的“杭烟”;王润兴酒楼里,食客们品尝着正宗的杭帮菜,感受着乾隆皇帝当年的美味。
然而,这里并非是一个静态的“历史博物馆”。在保留传统的同时,“四拐角”也在不断创新,融入现代元素。胡庆余堂这家百年老店,如今推出了中药养生咖啡,将中药草本加入茶饮或咖啡中,打造“如意人参”中式养生茶咖店,推出了人参拿铁、姜黄拿铁、菊花拿铁等多款中医药咖啡,成为年轻人追捧的网红打卡点。
除了业态创新,“四拐角”还积极拥抱数字化。2020年,河坊街推行“直播·清河坊”项目,通过直播带货的新销售模式,实现了“老字号”与“新网红”的互动融合。游客可以通过手机,实时观看河坊街的热闹景象,甚至还能在线下单,购买心仪的特色商品。
文化价值
“四拐角”不仅是杭州的商业地标,更是这座城市的文化符号。它承载着杭州千年的商业文明,见证了这座城市的繁荣与发展。正如一位学者所说:“如果没有大家努力,这里现在也就是一个高档商品楼小区而已。”
“四拐角”的保护与复兴,为其他城市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提供了宝贵经验。它证明了,在城市发展中,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与推动经济发展并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通过科学规划和创新思维,完全可以实现二者的和谐共生。
杭州河坊街“四拐角”的故事,是一曲历史与现代的和谐乐章。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城市魅力,不在于高楼大厦的林立,而在于历史文脉的延续,在于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四拐角”就像一座活生生的博物馆,提醒着我们不要忘记城市的根与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