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大萧条与日本泡沫:经济危机的成因与教训

创作时间:
2025-01-22 00:41:37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大萧条与日本泡沫:经济危机的成因与教训

最近一位零零后的年轻人开始关心经济问题,提出了一个非常有深度的问题:人类经济危机是如何发生的?在众多金融危机中,1929年美国大萧条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案例。这场危机不仅影响深远,而且其发生机制和解决过程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1929年大萧条之所以成为经典研究对象,原因有二:一是其影响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远超一般的金融危机;二是其发生过程复杂,包含了制造业、农业、房地产、股市等多个领域的相互作用,堪称经济危机的“百科全书”。

这场危机的发生令人唏嘘。1929年前的七八年间,美国经济一片繁荣,被誉为“咆哮时代”。工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质量大幅提升,抽水马桶、汽车、供暖、收音机等现代设施进入普通家庭,拥有汽车的家庭占比高达60%。然而,正是在这样的盛世之下,一场影响深远的大萧条悄然酝酿。

美国“繁花”,虚假盛开

时代情绪

一战结束后,美国因地理位置优势,本土未受战争影响,反而通过出口粮食、武器等物资大发战争财。数据显示,美国GDP从1913年的390亿美元增长到1918年的771亿美元,战前美国欠欧洲60亿美元,战后欧洲反而欠美国94亿美元。1920年,美国发电量等于欧洲总和,钢产量占全球一半,石油产量占全球三分之二。

在强劲的宏观经济背景下,美国民众信心迅速恢复。共和党执政期间,柯立芝总统推行自由主义政策,主张小政府、大市场。社会思想奔放,享乐主义逐渐流行,1920年代也因此被称为“爵士时代”。著名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正是这一时期的美国社会缩影,展现了所谓的“全球最高标准”生活方式。

制造业

美国制造业在这一时期展现出两大优势:

  • 流水线制度:通过让工人只负责单一环节,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卓别林在电影《摩登时代》中生动演绎了工人机械重复拧螺丝的场景。
  • 规模化生产:小工厂纷纷合并,如矿业从8000多家减少到2000多家。大规模生产在采购和生产方面更具优势,类似批发价低于零售价的原理。

这些变革使得商品产量大增且价格大幅下降。以福特汽车为例,其售价从1908年的850美元降至1924年的260美元,降幅高达70%。

在众多商品中,汽车和收音机尤为重要。汽车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收音机则加速了信息传播。两者叠加效应显著,信息传递更快,容易引发跟风效应,加速泡沫积累。这一因素常被忽视,实则至关重要。

尽管制造业看似繁荣,但需求后劲不足的风险逐渐显现。海外市场方面,受战争影响的欧洲需求疲软。国内市场则呈现消费与收入增长脱节的矛盾:1920年至1929年间,美国工资指数仅增长10%,远低于GDP增速。为维持消费,民众先是消耗存款,继而转向信贷消费。1920年,美国消费信贷总额仅1900万美元,4年后暴增至近20亿美元。1927年,约75%的新车和二手车、80%的留声机、75%的洗衣机、65%的吸尘器都是通过信贷购买的。

农业

作为美国经济基础的农业,在一战期间因大量出口而繁荣。1914年美国粮食出口额为3.9亿美元,到1920年已增至23亿美元。然而,战后欧洲农业复苏,美国农产品出口需求减少。同时,美国政府也减少了粮食征收。供给过剩导致农产品价格大幅下跌:1921年相比1920年下降约40%。农民收入随之下降,但负债率却居高不下。数据显示,1927年农民需将收入的17.5%用于支付利息。

房地产

战后安居乐业的需求推动了房地产业的繁荣。气候宜人的佛罗里达州成为富人追捧的热点。以迈阿密为例,一块土地价格从一战期间的800美元飙升至1924年的15万美元,一年后更是翻倍。1925年,迈阿密有两千多家房地产公司,7.5万居民中有2.5万人是房产中介,即每三人中就有一人从事房地产业。

炒房热潮中,交易以期房为主,仅需10%的保证金,甚至这10%也是借贷所得。1926年9月,一场飓风摧毁了一万多套房屋,导致交易热情骤降。迈阿密房产交易额从1925年的10.7亿美元锐减87%至1926年的1.4亿美元。当时报道描述道:“高速公路两旁是废弃的别墅,大门上的豪宅名字已经斑驳脱落。铺设了几英里的水泥人行道旁,孤零零地立着光秃秃的路灯……原先要建造房屋的土地上杂草丛生,偏远的住宅小区空无一人。”

佛罗里达州的房地产泡沫破裂本应是一次风险预警,但躁动的资金并未吸取教训,很快又涌入了股票市场。

股票市场

1924年标普股票指数仅为108,到1929年已攀升至309,1928、1929年更是加速上涨,明星个股涨幅高达5倍、10倍。信托公司和股票经纪人数目激增,媒体充斥着各种炒股致富的故事。华尔街专家鼓吹:“只要你每周向股市投入15美元,相当于一年投资780美元,10年后你的股票就会增值为8万美元。”这一数字相当于当时美国工人60年的薪水总和。

1927年,股票市场的保证金总额为2400万美元,次年便飙升至2.3亿美元。大型银行高管更是宣称将全力支持股票融资。然而,股市的非理性繁荣终将破灭。1929年,美国股市开启暴跌模式。尽管活跃的投机者不足百万人,仅占当时1.2亿人口的0.8%,但通过信托方式参与股市的普通家庭也受到冲击。

危机爆发

危机的传导机制如下:

  1. 股市冲击普通家庭:不少家庭通过信托方式间接参与股市,股市暴跌直接影响了他们的财产。
  2. 股市连累银行:1929年美国商业银行信贷总额中,45%为商业贷款,38%为证券贷款,17%为不动产贷款。银行放款给股民,当股市下跌时,银行也遭受重创,数千家银行倒闭。
  3. 银行倒闭影响普通民众:银行的客户不只是股民,还有许多辛勤工作、储蓄的普通民众,他们的存款也因银行破产而化为乌有。

这一系列连锁反应导致各个领域出现杠杆收缩:普通民众从富翁变成负债累累,消费需求骤降,制造企业产品滞销。1929年至1932年间,美国汽车销量下降75%,有杠杆的企业纷纷破产,存活的企业则大规模裁员。

美国社会出现了奇特的现象:农场主因过剩而倾倒牛奶,穷人却买不起牛奶;煤矿工厂产品积压,煤矿工人却因失业而无力购买煤炭取暖。大萧条对美国造成了沉重打击:1929-1933年,美国GDP下降30%,失业率从3%飙升至25%,短短两年就抹去了此前七八年的经济增长成果。

危机来得迅猛,令整个国家陷入瘫痪。共和党政府应对乏力,1929年上任的胡佛总统坚持自由市场理念,强调个人自救,甚至在1930年提高了进口关税,引发其他国家报复,导致美国出口额从1929年的52亿美元锐减至1932年的16亿美元。共和党的声誉因此受损,1933年民主党人罗斯福当选总统,开始实施新政以应对大萧条。

解决危机

罗斯福借鉴计划经济理念,推出了以救济(Relief)、复兴(Recovery)和改革(Reform)为核心的新政:

  1. 风险隔离:改革银行业务模式,将投资业务与储蓄业务分离,防止风险交叉传染。在房地产领域,1938年成立国家抵押贷款协会(房利美的前身),专门处理银行坏账,允许民众延期还款。
  2. 解决就业:推行以工代赈政策,启动大量公共工程建设项目,如水利、桥梁、机场、医院、学校等,吸纳劳动力。
  3. 增加需求:放弃金本位制,美元与黄金脱钩并贬值40%以上,以促进出口。这一措施效果显著,美元贬值一年后,美国出口额增加5亿美元,同比增长近30%。

罗斯福新政成效显著:从1935年开始,美国经济逐步复苏,国民生产总值从1933年的742亿美元增长至1939年的2049亿美元,失业人数从1700万降至800万。新政不仅缓解了大萧条的影响,还有效避免了因贫富差距扩大可能引发的社会动荡。

然而,其他国家就没那么幸运了。一方面,这些国家在一战中遭受重创,经济复苏缓慢;另一方面,美国大萧条导致全球贸易锐减50%,投资美国的海外银行也蒙受巨大损失。经济持续低迷助长了民粹主义思想,最终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而二战又进一步推动美国从大国跃升为超级强国。

日本对比

日本在二战后接受美国管理,成为美国在亚洲的“桥头堡”,获得了技术转移、产品采购和资本补助等支持。日本充分利用东亚文化中的勤奋精神,产品品质不断提升,畅销全球。1960-1970年间,日本GDP年均增长11.3%,1968年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1985年世界排名前30的大公司中,日本占据20家以上,电子产品和汽车产业均跃居世界第一。

日本民族情绪高涨,喊出了“日本可以说不”的口号。然而,美国在1985年要求日元升值,导致日本资产价格快速上涨,居民负债率攀升。1989年,东京银座五丁目的地价高达每平方米97万美元,1990年整个东京的房产价值相当于1.5个美国。

但日元升值后,日本产品出口受阻,美国还限制日本产品进入美国市场。剧情发展与1929年大萧条惊人相似:制造业需求减少,房地产和股市经历疯狂上涨后泡沫破裂。

为什么日本经历了长达三十年的复苏期?一方面,美国扶持韩国和中国台湾等地区,削弱了日本的电子产业优势;另一方面,美国通过移民政策吸引全球人才,而日本则面临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短缺的困境。

总结

通过回顾1929年大萧条和日本经济泡沫,可以总结出经济危机形成的几个关键要素:

  1. 过度乐观的时代情绪:容易引发群体性加杠杆行为。
  2. 制造业产能扩张过快:若海外或国内需求突然减少,将导致产能过剩、企业负担加重、裁员甚至破产。
  3. 房地产和金融市场过快上涨:伴随杠杆率持续上升,加速泡沫积累,降低风险缓冲空间。

当这些要素同时出现时,往往预示着重大风险。虽然风险不一定会演变成大萧条,但局部风险若得不到及时控制,也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对于个体而言,电视剧《繁花》中的一句台词发人深省:“大暑之后必有大寒。”减少非理性消费、降低杠杆,是在危机中减少损失的重要措施。

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总会押着相同的韵脚。1929年大萧条和日本经济泡沫的教训提醒我们,经济繁荣背后往往潜藏着风险,而风险管理的关键在于及时识别并控制杠杆,避免过度膨胀的泡沫。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