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者荣耀S35:甄姬“法穿破茧流”出装攻略,KPL胜率高达60.4%
创作时间:
2025-01-22 09:13:52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王者荣耀S35:甄姬“法穿破茧流”出装攻略,KPL胜率高达60.4%
在王者荣耀S35赛季中,甄姬凭借其独特的“法穿破茧流”出装和战斗策略,不仅在排位赛中取得了超过54%的胜率,还在KPL春季赛上展现了惊人的统治力,以60.4%的胜率成为职业赛场上的焦点。她的超远距离群体消耗和控制能力,让她成为了版本最强法师之一。本文将详细介绍甄姬的出装、铭文和连招技巧,让你也能在游戏中轻松掌握这位强大法师的精髓。
01
传统纯法装出装和铭文搭配
在介绍“法穿破茧流”之前,我们先来看看甄姬的传统纯法装出装和铭文搭配。
出装建议
- 冷静之靴:提供冷却缩减,增强技能释放频率。
- 圣杯:提升续航能力和法术强度。
- 痛苦面具:增加血量和法穿,提高持续作战能力。
- 回响之杖:提升移动速度和爆发伤害。
- 博学者之怒:大幅增加法术攻击,强化输出。
- 虚无法杖:穿透敌方前排防御,确保对坦克也有威胁。
这套出装能最大化甄姬的输出,并通过部分装备提供一定生存能力,适合追求高爆发的玩家。
铭文搭配
- 梦魇×10:提供法术攻击和法术穿透,增强前期伤害。
- 心眼×10:增加攻速和法术穿透,提升技能衔接效率。
- 狩猎×10:提升移速和攻速,弥补甄姬机动性不足。
这套铭文全面提升甄姬的输出和灵活性,适合追求极致爆发的玩法。
02
S35赛季中甄姬的地位和表现
在S35赛季中,甄姬的表现令人瞩目。根据KPL春季赛的数据,甄姬在职业赛场上的胜率高达60.4%,成为版本最强法师之一。她的超远距离群体消耗和控制能力,让她在团战中能够轻松掌控局面。同时,甄姬的技能组合能够快速叠加冰冻效果,对敌人造成持续的控制和伤害。
03
“法穿破茧流”出装思路
“法穿破茧流”是一种新型的出装思路,旨在最大化甄姬的法术穿透和生存能力。这种出装思路的核心是通过法术穿透装备和防御装备的结合,提高甄姬在团战中的输出和生存能力。
出装建议
- 冷静之靴:提供冷却缩减,增强技能释放频率。
- 痛苦面具:增加血量和法穿,提高持续作战能力。
- 破茧之衣:提供额外血量和法术穿透,增强生存和输出能力。
- 虚无法杖:穿透敌方前排防御,确保对坦克也有威胁。
- 辉月:提供主动免疫效果,增强生存能力。
- 博学者之怒:大幅增加法术攻击,强化输出。
这种出装思路的优势在于:
- 高法术穿透:通过痛苦面具、破茧之衣和虚无法杖的组合,提供高额的法术穿透,确保对坦克也有足够的威胁。
- 生存能力:破茧之衣和辉月的组合提供了额外的生存能力,让甄姬在团战中更加持久。
- 持续输出:冷静之靴和痛苦面具的冷却缩减效果,让甄姬能够频繁释放技能,保持持续输出。
04
实战技巧和连招
技能连招
- 基本连招:一技能起手控制敌人,接二技能叠加冰冻印记,最后用大招打出高额范围伤害。
- 团战连招:先用三技能开团减速敌人,再接二技能和一技能补充控制与伤害。
玩法思路
- 位置选择:作为法师,避免近身作战,保持安全距离进行输出。
- 预判走位:提前释放技能命中敌人,同时灵活调整自身位置躲避伤害。
- 团战策略:优先控制敌方关键英雄(如刺客或射手),并注意保护自己。
通过以上装备、铭文及技巧的结合,你可以充分发挥甄姬的爆发伤害,在关键时刻扭转战局。在S35赛季中,尝试“法穿破茧流”出装,让你的甄姬在战场上所向披靡!
热门推荐
急性中耳炎的症状有哪些?如何治疗?
乌江寨必打卡:百丈飞瀑+古街风情
乌江寨:中国国家地理推荐的冬游胜地
贵阳到乌江寨:自驾vs公共交通,哪种方式更适合你?
冬日打卡:乌江寨的绝美山水
AI时代:如何识别并应对信息误导与虚假图片
如何避免自己免受网络谣言的侵害?
上海交大专家推荐:电子皮肤健康管理神器
清华与中科院联手打造未来医疗神器:电子皮肤
中国科学家突破电子皮肤材料瓶颈,实现透气可降解自供电监测
上证指数能否突破3320点?AI板块成关键!
年夜饭必备:清蒸羊肉丸子详细教程
范志红教你:年夜饭如何平衡美味与营养?
年夜饭食材安全处理全攻略
垓下之战:楚汉争霸的终极对决
楚雄古城探秘:从历史到恐龙奇观
《篮球旋风》第二季幕后揭秘:真实赛场还原
项目部办公设备如何管理
新能源汽车电池管理系统(BMS)的研究与应用
科普 | 充电桩起火怎么灭?如何防范于未“燃”
2024年春晚收视率再创新高!
秦岭淮河一线,揭秘春晚南北收视差异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心理健康服务创新
华西村:从“天下第一村”到文旅新地标
王者荣耀装备大揭秘:如何根据英雄特点选择最佳装备,提升战斗力?
春运出行小贴士:行李守护小妙招
《鹊刀门传奇2》开播:赵本山携宋小宝再掀江湖笑点风暴
赵本山春晚经典作品盘点:从《昨天今天明天》到《送水工》
双色球背后:那些改变命运的真实故事
双色球热潮下的理性思考:从概率到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