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湖北省博物馆探秘:越王勾践剑传奇

创作时间:
2025-01-22 00:57:47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湖北省博物馆探秘:越王勾践剑传奇

1965年冬天,湖北荆州望山一号墓的发掘现场一片沉寂,考古学家们小心翼翼地清理着墓室,生怕错过任何微小的线索。突然,人们发现在墓室的一角,静静地躺着一把剑,这把剑通体泛着青铜的光泽,随着进一步清理,考古学家们发现了剑身上的铭文。这些铭文也揭示了剑的身份——它正是春秋末期越王勾践的佩剑,这个发现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激动不已。

这把剑全长55.7厘米,宽4.5厘米,重875克,比例完美,重量适中。剑身上雕刻着精美的几何花纹,还镶嵌有蓝色琉璃和绿松石,显示出极高的审美水平和工艺技巧。更令人惊讶的是,这把剑经过两千多年的埋藏,却没有任何锈蚀的痕迹。考古学家们小心翼翼地用纸张测试剑刃的锋利程度,结果轻轻一划就能切断多层纸张。这种锋利程度,在当时真的是不得了了。

越王勾践剑的出土,立即引发了考古界和历史学界的轰动。有人认为,这把剑的锋利程度证明了古代工艺的高超;也有人十分的怀疑,认为这里面是不是存在某种特殊的保存技术,才让这把剑历经千年而不朽?

这把剑的主人,正是春秋战国时期赫赫有名的越王勾践。作为春秋末期的越国君主,他卧薪尝胆,积极备战。最终一举击败强大的吴国,让自己书写了一段带有传奇色彩的历史。这把宽度仅4.5厘米,总长55.7厘米、重量875克的青铜剑。不仅历史背景极为丰富,它本身的出土也让世人惊叹。要知道,这样一位曾让楚国将领乃至天下各路敌手闻风丧胆的君王之物。如今出土就一个字,闪亮!剑身光滑,剑刃保持锋利。让人疑惑于它为何能历经许多风化和坍塌岁月,仍像刚刚出鞘般光彩夺目。更有意思的是,剑身上那赫然书写的八个鸟篆铭文。可以轻松识读出:“越王鸠(勾)浅自作用剑”。人力不可及的时间,竟未能耗蚀这块铜片丝毫。铭文就是如此,经久不褪。

越王勾践剑本身通过青铜锻打及合金技术打造。根据现代科学研究,其超长"保质期"其实大有讲究。这其中,青铜中的成分起了决定性作用。虽然整体材料为青铜铸成,这并不是普通意义上松散混合的青铜合金。冶金匠师们使用了精细的比例控制,将铜和锡的比例固定在能够达到最佳硬度和韧性的水准。同时加入高含量的硫元素,使得这把剑形成了一层隐形防护膜。这种高含量的硫,可以有效抵抗空气中的氧物质,从而防止传统金属常见的锈蚀现象。这个技术使得青铜在潮湿、缺氧的环境中依然不会轻易氧化。即便经过几千年的深埋,也几乎没有产生锈斑。陕西师范大学曾对它的表层进行过微观分析,证明表层氧化物中确含有一定比例的高硫胶态物质,就像是给剑的表面穿上了一层坚韧的屏障。

这把剑的出土,立即引发了考古界和历史学界的轰动。有人认为,这把剑的锋利程度证明了古代工艺的高超;也有人十分的怀疑,认为这里面是不是存在某种特殊的保存技术,才让这把剑历经千年而不朽?

首先引人注目的是剑身上精美的花纹,这些花纹不是简单的装饰,而是采用了一种叫做"错金"的工艺。就是说工匠们先在青铜剑身上刻出凹槽,然后将金丝嵌入其中,最后打磨抛光,使金丝与剑身浑然一体,更是提高了剑身的强度。剑柄上镶嵌的蓝色琉璃和绿松石,则展示了古人对色彩的运用,这些宝石不仅美观,还有实际用途——它们可以增加持剑时的摩擦力,防止手滑。

然而,越王勾践剑最令人惊叹的,还是它的锋利程度和耐腐蚀性。为了解开不腐蚀这个谜题,现代科学家们对剑身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他们发现,这把剑采用了一种特殊的合金配方,剑身主要是由铜和锡组成,还中间还有少量的铅和铁。简单来说,就是这种配方能够使得剑身既坚硬又有韧性,还不容易折断。更令人惊讶的是,科学家在剑身表面发现了一层极薄的铬盐化合物,这层化合物能够有效地防止氧化,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这把剑能够在地下埋藏两千多年而不生锈。

然而,我们也要看到,这种工艺是有局限性的,青铜毕竟不如钢铁坚硬,即使是最精湛的工艺,也难以突破材料本身的限制。那么一个有趣的问题出现了:如果把这把"削铁如泥"的宝剑,与现代的普通菜刀相比,谁更加的锋利呢?

对于这个问题,有一位材料学专家是这样解释的,他说:"越王勾践剑确实代表了古代青铜器工艺的巅峰,但我们不能忽视材料科学在过去两千年间的巨大进步。现代的不锈钢菜刀,无论是硬度还是耐腐蚀性,都远远超过了青铜剑。"为了证实这一观点,科学家们进行了一系列对比实验,他们首先测试了两者的硬度。结果显示,越王勾践剑的硬度大约为100HB(布氏硬度),而普通的不锈钢菜刀硬度可达500HB以上。这意味着,在实际使用中,菜刀能够保持锋利的时间要比青铜剑长得多。接着,科学家们比较了两者的耐腐蚀性,虽然越王勾践剑经过了特殊的表面处理,但在酸性环境中仍然会慢慢腐蚀。而现代的不锈钢菜刀,即使长期浸泡在醋中也不会有明显变化,这种优秀的耐腐蚀性,让现代厨具更加安全和卫生。最后,科学家们还比较了两者的韧性,他们发现,虽然越王勾践剑的韧性在青铜器中算是上乘,但与现代钢材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这意味着,在实际战斗中,越王勾践剑更容易因为过度弯曲而断裂。这些实验结果让许多人感到意外,也有人对这种比较提出质疑。一位文物保护人

越王勾践剑,因正面近剑格处有“越王勾践,自作用剑”铭文而得名,这两行鸟篆文既如美丽的纹饰一般装饰了这把剑,也明确了这把剑是越王勾践的自用剑。因“卧薪尝胆”,成功复国的故事,勾践成为了一位家喻户晓的历史传奇人物,他的佩剑在2000多年后,又续写了另一个不朽的传奇。越王勾践剑刚刚出土时,从剑鞘中抽出的那一刹便寒光乍现。周围有民工听见挖出了一柄光洁如新的宝剑便凑上前去看,还伸手去摸,结果瞬间划破了皮肤,血流不止,其锋利的程度令人惊叹,在地下埋藏了2500多年的越王勾践剑,竟还如此锋利吗?

1977年,为拍摄一部名为《古剑》的科教片,用越王勾践剑做了一个锋利度的实验。“肉试则断牛马,金试则截盘匜”,能将牛、马斩断,也能将青铜盘、青铜匜斩断,《战国策》中这样描述吴、越之剑。不过,由于越王勾践剑本身实在太珍贵了,谁也不敢去做这样的验证。毕竟有毁坏的风险,最终只做了划纸的测试,越王勾践剑一次性划破了20几层厚的纸,可见,这柄宝剑至今仍是锋利无比,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这柄宝剑在地下埋了二千多年而毫无锈蚀呢?

千古名剑的不锈之谜

笔者曾有幸一睹这把名剑的风采,整个剑身在绮丽绚烂的菱格花纹的装饰下,显得十分华贵,确实无愧于“天下第一剑”的美誉,但越王勾践剑并非如传闻中的那般毫无锈蚀,剑身上的锈蚀甚至是肉眼可见的。

原来,由于距离越王勾践剑最初的出土时间已经过去了近60年,即便在过去一直精心保管着,也有了一定的锈蚀,远不如刚出土时明亮了。而且,坊间流传甚广的“出土时毫无锈蚀”的说法其实是不准确的。

越王勾践剑的主要成份有铜、锡、铅、铁和硫等,经检测,花纹处的含硫量高于剑身与剑刃,有研究者认为这是铸剑者刻意为之的,在处理这些花纹时使用了某种硫化物以得到这般的黑色菱形花纹的硫化铜,硫化铜可以防止锈蚀,这相当于在越王勾践剑的身上镀了一层薄薄的保护膜,这就是早先一直流传的“硫化物处理法”,但如今看来这一猜想或许只是一个美丽的误会。

其实,越王勾践剑剑身花纹处含硫高的部分腐蚀的更明显,同墓出土的另两柄青铜剑的情况与此类似,这种情况之下又怎能说是剑身表面的硫化物起到了防锈的作用。花纹处的硫化物也非铸剑者所为,很有可能是剑身的铜与古墓中尸体、食物等腐坏之后产生的硫化物相互作用后产生的,出土时剑身上的菱形花纹呈现出的“黑亮色”,其实就是锈蚀后的效果。因而,越王勾践剑并非完全没有锈蚀,只是,锈蚀的不明显,是一般人难以察觉的。

越王勾践剑原本的颜色应该是更为明亮的、黄白相间的感觉。越王勾践剑是一把复合剑,剑的各个部位采用不同配比的青铜合金以达到最佳状态。经检测,越王勾践剑剑身锡含量约为24%,剑刃锡含量约为20%,含锡量的不同会影响到剑的硬度、强度与韧性,同时,也会影响剑身的颜色。锡含量由低到高会呈现出红、红黄、黄、黄白、银灰、银白色的颜色变化,同时,由于菱形花纹处锡含量高达31%,所以,越王勾践剑的剑身便形成了“黄白杂”的视觉效果。在地下埋藏了2000多年的越王勾践剑,由于剑身合金成分的不同,氧化的程度也是不同的,因而,目前所见的越王勾践剑的剑身颜色看着是有明显颜色分层的,但整体的感觉和当初不会相差太多。

越王勾践剑之所以保存的如此之好,更为重要的是其所处的墓葬环境非常有利于它的保存。考古界有“干千年,湿万年,不干不湿只半年”,这句话是对古代文物储存条件的一个经验总结,干旱、水下都是绝佳的文物储存环境。

江陵望山1号楚墓的墓坑底部用白膏泥铺垫,墓室内一椁两棺,层层相套,椁室四周也用白膏泥填塞,墓坑上部填土经过了夯实,首先是整个木棺内的密闭性很好。其次,出土了越王勾践剑的望山1号楚墓位于荆州附近的漳河二干渠上,地处一片平坦的岗地上,一直以来这里的地下水位都很高,地下水一点一点的渗透到墓室中,且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水位基本趋于稳定,这种情况下整个墓室内的含氧量是很低的,且地下水基本呈中性,这样的环境是非常有利于墓室内文物的保存的,所以,这座墓的一些漆器出土时的状态也是比较好的。而越王勾践剑又是出土于江陵望山1号楚墓的内棺之中,且紧紧地插在漆木制剑鞘里,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很好的隔绝作用。

不过,墓葬的储存条件好是一方面,但也别忘了,自古吴越之地就以一流的铸剑术而闻名天下。《庄子·刻意篇》中有:“夫有干越之剑者,柙而藏之,不敢用也,宝之至也。”一个人得到了吴越名剑甚至舍不得用,而是用木匣珍藏起来。吴越之地之所以能铸造出精良的青铜剑,个中玄机《周礼·考工记》中有所记载,“吴粤(越)之剑,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地气然也。”“吴粤(越)之金锡,此材之美者也。”即认为吴越之地有着天然的地理优势,有着上好的铜、锡资源,因此能铸成上乘的宝剑。当然,也少不了“工巧”,像铸剑师这样的历史上的小人物也因此得以青史留名,吴越之地的铸剑大师如欧冶子、干将、莫邪等,他们铸造的青铜剑被看作是稀世珍宝,世人竞相追逐,有诸侯甚至不惜用城池来换取。

吴越之地,剑气纵横:考古出土的吴越名剑

据《越绝书》载,越王勾践拥有湛庐、纯钧、胜邪、鱼肠、巨阙,这五柄由欧冶子精心铸造的绝世宝剑,其中湛庐为五大名剑之首,此剑吹毛断发、削铁如泥。而纯钧剑,当时的相剑者这样评价它:“观其釽,灿如列星之行,观其光,深深如水溢于塘;观其断,严严如琐石;观其才,焕焕如冰释”,“釽”,即指剑身的纹饰。倘如前文中所

越王勾践剑,这把承载着2500年历史沧桑的传奇之剑,如今静静地陈列在湖北省博物馆的展厅中。它不仅是一把剑,更是中国古代工艺的巅峰之作,是春秋战国时期历史的见证,更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每当人们驻足于展柜前,凝视着这把依然锋利的古剑时,无不为古人的智慧和匠心所折服,也为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所感慨。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