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亚洲象行为学研究新突破:解谜能力或为缓解人象冲突提供新思路
泰国亚洲象行为学研究新突破:解谜能力或为缓解人象冲突提供新思路
泰国亚洲象因其独特的文化和生态地位受到广泛关注。近期,纽约市立大学动物行为和认知学教授普洛尼克带领的研究团队在泰国Salakpra野生动物保护区进行了长期行为研究,揭示了亚洲象在解决问题方面的卓越能力。此外,另一项研究表明,野生非洲象甚至可以通过类似名字的叫声进行交流,显示出高度的认知和社会行为能力。这些研究不仅增进了我们对大象的理解,也为解决日益严重的人象冲突提供了新的思路。
研究背景与发现
普洛尼克教授的研究团队在位于泰国西部山区的Salakpra野生动物保护区进行了长达5年的研究。该保护区成立于60年前,是泰国政府设立的第一个野生动物保护区,面积达300平方英里,可容纳约300头野生亚洲象。
在一项创新性实验中,研究人员设计了一个装有水果的机关盒,观察亚洲象如何尝试打开它。结果显示,亚洲象展现出了惊人的解谜能力,成功打开了机关盒。普洛尼克教授表示:“研究大象的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野生大象的认知灵活性,以及对保育管理和缓解人象冲突的潜在影响。”
人象冲突现状
尽管大象是泰国的重要文化象征,但随着野生象数量的增加,人象冲突日益严重。根据最新调查,泰国大象数量从2018年的约3000头增加到2023年的4400多头。然而,这一增长也带来了悲剧性的后果:同一时期,泰国各地有137人被大象杀死,仅2024年就有12人因此丧生。
冲突的加剧可归因于多个因素。首先,栖息地的丧失迫使大象进入人类居住区寻找食物。1900年,泰国的森林覆盖率约为90%,而到1989年这一数字骤降至28%。随着经济林的扩张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亚洲象的栖息地进一步碎片化,导致它们频繁进入农田和村庄觅食。
其次,食物源基地的建设虽然初衷良好,但反而使大象更加依赖人类活动区域。自2005年起,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始尝试种植芭蕉、棕芦苇等亚洲象喜食的植物,以吸引它们留在保护区深处。然而,这一措施并未达到预期效果,反而加剧了人象冲突。
解决方案探讨
面对日益严峻的人象冲突,泰国政府和相关机构正在积极探索解决方案。一方面,泰国国家公园、野生动植物和植物保护部计划成立大象训练中心,旨在训练具有攻击性的野生象,使其学会与人类和平共处后再放归野外。该部门已组织了200个小组专门负责预防野生象与人类的冲突,并计划在多个野生动物保护区和国家公园设立训练中心。
另一方面,控制大象数量也被提上议事日程。泰国政府正在考虑为野生大象接种避孕疫苗。据国家公园部野生动植物保护办公室主任莱通介绍,正在研究一种可通过无人机远距离注射的避孕疫苗,每头雌象注射一次可维持7年效果。然而,这一方案仍面临技术挑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开发。
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解决人象冲突需要创新的生物多样性治理机制。正如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共同发展研究院院长王宏新教授团队在云南调研时所指出的,必须从顶层设计出发,消除体制障碍,将云南建设成为中国向世界展现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的重要窗口。
文化与保护
大象在泰国文化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从历史上在战争、搬运、交通中的重要作用,到今天在旅游业中的贡献,大象一直是泰国的象征。然而,随着野生象数量的增加和栖息地的减少,这一文化象征正成为现实中的难题。
普洛尼克教授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如果大象具有如此高的认知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我们是否也可以通过创新的方法来解决人象冲突?例如,是否可以设计更智能的防护措施,或者开发新的食物源基地,以吸引大象留在保护区内部?
人象冲突的解决不仅是一个生态保护问题,更是一个关乎文化传承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它需要政府、科研机构、当地社区乃至全球社会的共同努力。正如莱通所说:“我们希望获得更多预算来解决问题,当务之急是增加赶回队和网络的数量、效率,并让他们知道我们不会抛弃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