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替普酶和替奈普酶:脑梗治疗新希望
瑞替普酶和替奈普酶:脑梗治疗新希望
近日,北京天坛医院王拥军教授团队在国际权威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布了两项关于新型溶栓药物瑞替普酶和替奈普酶的研究成果。这两款药物在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脑梗)方面展现了显著效果,有望改变现有治疗指南,为脑梗患者带来更多希望。
瑞替普酶:疗效更优,操作更简便
瑞替普酶是一种1996年在国外就被批准上市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基因工程改良药。王拥军团队开展的名为“RAISE”的研究项目,是全球第一次也是规模最大的比较瑞替普酶与阿替普酶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中的Ⅲ期临床试验。该试验由全国62家医院共同完成,共有1412名患者入组。
试验结果显示,对于发病4.5小时适合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瑞替普酶治疗组90天获得良好功能预后的比例优于阿替普酶组,症状性颅内出血及死亡患者的比例与阿替普酶治疗组相较无显著差异。这意味着,瑞替普酶的效果优于阿替普酶。
相比阿替普酶,瑞替普酶不需要估算患者的体重、不需要静脉滴注,只需要间隔半小时两次静脉注射18毫克的药物。更重要的是,研究团队优化了这种药物的生产工艺,使得成本大幅降低,这也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替奈普酶:突破时间窗限制,带来更多治疗机会
王拥军团队还开展了名为“TRACE Ⅲ”的研究,这项研究聚焦于发病4.5至24小时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研究显示,对于发病后4.5-24小时内前循环大动脉闭塞的且有影像半暗带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使用替奈普酶静脉溶栓可降低残疾率,且并不增加死亡率及症状性颅内出血的患者人数。
这项研究的重要性在于,它首次证实静脉溶栓时间窗可以拓宽到24小时。在全球卒中患者中,发病24小时内且存在可挽救脑组织,但因各种原因无法接受血管内治疗的大动脉闭塞患者占很大比例。这一突破为这些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临床应用前景与挑战
尽管瑞替普酶和替奈普酶在临床试验中展现出令人鼓舞的结果,但要将这些新药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仍面临一些挑战。首先,医生和患者对新药的认知和接受程度需要时间。其次,新药的可及性也是一个重要问题。虽然研究显示这些药物的成本效益较好,但其实际价格和医保覆盖情况将直接影响患者的使用意愿和能力。
此外,新药的推广还需要配套的医疗体系支持。例如,替奈普酶的“扩窗”效果需要依赖先进的影像学技术和人工智能系统的支持,这在一些基层医疗机构可能难以实现。因此,如何将这些创新药物和治疗方法推广到更广泛的医疗体系中,是一个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结语
瑞替普酶和替奈普酶的研究成果无疑为脑梗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它们不仅在疗效上优于传统药物,还具有成本更低、操作更简便的优势。随着进一步的研究和推广,这些“中国制造”的溶栓药物有望在全球范围内发挥重要作用,为更多脑梗患者带来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