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长安心血管病论坛发布:中国心血管病诊疗取得重大进展
2024长安心血管病论坛发布:中国心血管病诊疗取得重大进展
近日,在2024长安国际心血管病论坛上,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李妍教授分享了其团队在心血管病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特别是在降脂治疗策略和新药物方面的突破。这些进展不仅为心脏病患者带来了福音,也为心血管健康领域的研究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
创新疗法突破传统治疗局限
李妍教授在论坛上详细介绍了冠心病治疗的最新进展,特别是在精准化治疗、复杂冠心病创新疗法和智能化管理水平方面的提升。她指出,近年来,随着新型医疗器械的不断涌现,冠心病治疗已经步入崭新纪元。
在精准化治疗方面,借助血管内超声(IVUS)与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等腔内影像辅助手段,临床医生能够更准确地评估病变情况,有效降低围术期不良事件的发生率。针对复杂危重冠心病,如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钙化病变等情况,新的钙化病变处理技术应运而生,例如冲击波球囊的运用,以及借助OCT开展人工智能辅助分析,这不仅重新界定了钙化病变的严重程度,还实现了钙化病变治疗方案的优化。
新发现为降脂治疗提供新靶点
在降脂治疗策略方面,李妍教授团队取得了重要突破。他们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与人工智能分析相结合的创新方法,对钙化病变体积进行了重新评估,并提出了新的支架膨胀不良预测因子。这一预测因子能够更准确地评估支架在钙化病变中的膨胀情况,为临床医生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
此外,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心血管内科汪道文教授、丁虎教授团队也在这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他们研究发现了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降脂治疗的新靶点——超级增强子来源RNA ABCA1-seRNA。研究发现,ABCA1-seRNA在高密度脂蛋白生物合成中发挥重要作用,高表达ABCA1-seRNA可显著改善小鼠外周血中的甘油三酯和胆固醇,降低血浆中炎症因子水平,抑制小鼠肝脏脂肪变性和减少主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这一发现为临床预防炎症性疾病和治疗冠心病提供了一个新的潜在药物靶点。
中国缺血性心脏病诊疗服务质量持续提升
最新数据显示,中国在缺血性心脏病的诊疗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2023年,中国收治冠心病的医院数量达到6581家,其中二级医院4412家,三级医院2169家,均较2022年有所提升。2023年收治冠心病例数为836.8万例,其中二级医院为567.7万例,三级医院为269.1万例,均高于2022年。
在冠脉介入治疗方面,2023年共有3536家医院进行了冠脉介入治疗(PCI),较去年增加了626家。共分析年龄≥18岁患者190万例次PCI,占住院人次数的22.7%。其中,68.8%接受了支架置入,13.1%接受了药物球囊扩张,12.4%支架联合药物球囊扩张。值得注意的是,18.8%的患者接受冠脉腔内影像学和功能评价,较2022年(10.5%)增长明显,这表明介入治疗变得更加精确。
在冠脉搭桥治疗方面,2023年共有654家医院开展了CABG手术,较2022年增加约80家。2023年共完成60511例单纯CABG手术,较2022年增加1万余例。不同省市间单纯CABG患者院内结局差异显著,但整体住院死亡率和非康复离院率均有所下降。
这些数据充分表明,中国在缺血性心脏病的诊疗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医疗服务能力得到加强。随着冠脉腔内影像学/功能学评价等高级评估手段的应用比例提高,介入治疗变得更加精确。但未分类冠心病和不稳定心绞痛的比例偏高,提示需要加强冠心病诊断的规范性。高比例的单纯冠脉造影检查中,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值得关注,应当更加注重适应证的选择和精准诊断。
李妍教授表示,未来将继续深耕心血管病领域,进一步提高钙化病变的诊断和治疗水平,为心血管疾病治疗领域的发展贡献更多力量。她鼓励青年医生保持对临床问题的敏感度,勇于面对并解决这些挑战,为提高心血管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效果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