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樊嘉院士:肝癌高危人群应每半年筛查一次

创作时间:
2025-01-21 20:16:55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樊嘉院士:肝癌高危人群应每半年筛查一次

“中国是肝癌大国,每年新发肝癌病例接近40万,其中约70%-80%的患者在发现时已属中晚期,丧失了手术机会。”这是肝脏肿瘤与肝脏移植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樊嘉教授在2024中国整合肿瘤学大会上给出的一组令人揪心的数据。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专家们一致认为,早筛早诊是提高肝癌治愈率的关键防线。

01

肝癌筛查:一场与时间的赛跑

肝癌的可怕之处在于其隐匿性。早期肝癌往往没有明显症状,一旦出现症状,病情往往已经发展到中晚期。因此,定期筛查对于肝癌的早期发现至关重要。根据《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4年版)》,肝癌高危人群主要包括:

  • 慢性乙型肝炎或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
  • 肝硬化患者
  • 有肝癌家族史的人群
  • 长期酗酒者
  • 长期食用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物

对于这些高危人群,指南建议至少每隔6个月进行一次筛查。樊嘉院士特别强调,对于具有高危因素的肝癌患者,如乙型肝炎感染者、肝硬化患者及有家族史的个体,定期筛查尤为重要。

02

突破传统:新型筛查技术显身手

传统的肝癌筛查方法主要包括超声检查和血清甲胎蛋白(AFP)检测。然而,这些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敏感性和特异性不够高,容易漏诊。幸运的是,随着科技的进步,新型筛查技术正在改变这一局面。

2024版诊疗指南特别提到了“液体活检”这一前沿技术。液体活检通过检测血液中的循环肿瘤DNA(ctDNA)、循环肿瘤细胞(CTC)或外泌体等,可以更早地发现肿瘤的踪迹。其中,基于7个microRNA组合的检测试剂盒表现尤为亮眼,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达到86.1%和76.8%,对AFP阴性肝癌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更是高达77.7%和84.5%。

樊嘉院士在采访中提到,近年来通过国际合作与研发,已推出敏感性和特异性超过80%的微小核糖核酸诊断试剂盒,为高危人群提供了更准确的筛查手段。这一突破性进展,无疑为肝癌的早期诊断带来了新的希望。

03

政策助力:让早筛早诊触手可及

为了推动癌症的早诊早治,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多部门正在积极行动。2024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印发了《食管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方案》和《胃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方案》,进一步规范了癌症筛查工作。虽然这些方案主要针对食管癌和胃癌,但其背后折射出的国家对癌症早筛的重视,无疑为肝癌筛查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樊嘉院士表示,随着国家政策的推动,肝癌筛查的关口已逐步覆盖到社区,为早期发现和治疗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这不仅意味着高危人群可以更方便地接受筛查,也意味着肝癌的防治工作正在从医院拓展到更广泛的基层医疗机构。

04

乙肝与肝癌:斩断这条致命的链条

在中国,80%以上的肝癌与乙肝病毒感染密切相关。因此,控制乙肝感染是预防肝癌的关键环节。最新研究显示,即使是在HBeAg阴性的慢性乙肝患者中,肝癌的风险也不容忽视。一项针对HBeAg阴性不确定期慢乙肝患者的研究开发了GZ-HCC评分系统,该系统能够有效预测肝癌发生风险,为这类患者的管理提供了新的工具。

专家建议,乙肝病毒感染者应定期进行肝功能、HBV DNA定量检测,并根据医生建议接受抗病毒治疗。同时,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感染最有效的方法,对于尚未感染的人群,尤其是新生儿和青少年,接种疫苗可以有效降低未来肝癌的发病率。

05

未来展望:机遇与挑战并存

尽管肝癌筛查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面临不少挑战。首先是筛查成本问题,虽然新型筛查技术准确率高,但其成本相对较高,如何在保证筛查效果的同时控制成本,是未来需要解决的问题。其次是公众意识的提升,许多人对肝癌筛查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错过了最佳筛查时机。因此,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肝癌筛查的认识,也是当务之急。

樊嘉院士指出,随着基础研究和分子生物学的不断进步,我们对肝癌的发生、发展机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这为开发更精准的筛查和治疗方法提供了可能。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肝癌筛查有望变得更加精准和便捷。

肝癌的防治是一场持久战,需要政府、医疗机构、科研人员和公众的共同努力。正如樊嘉院士所说,通过不断研究与实践,中国方案的实施有效提升了肝癌患者的生存率。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肝癌将不再是令人闻之色变的“绝症”,而是一种可防可控的慢性病。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