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从合十手势到佛造像艺术: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承与创新

创作时间:
2025-01-22 05:50:14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从合十手势到佛造像艺术: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承与创新

石雕观音菩萨双手合十的形象在佛教艺术中十分常见,这种姿态不仅代表了慈悲与智慧的完美结合,还传递出观音菩萨愿意倾听众生苦难并以智慧化解的信息。这一手势在佛教文化中有着深刻的含义,象征着和平、友好、团结合作,以及十方力量的凝聚和团结。通过这一形象,我们不仅可以深入了解佛教文化的精髓,还能体会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以和为贵”的思想。

01

合十手势的象征意义

合十,也称为“合掌”或“合十”,在佛教文化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手势。它代表了和平、友好、团结合作,以及十方力量的凝聚和团结。当双手合十置于心口时,更表示了诚心诚意,是合十法界于一心的象征。在佛教文化中,许多石雕佛像都有双手合十的造型,石雕观音菩萨像也不例外。象征慈悲与智慧的石雕观音,一直以来被视为慈悲的化身,其双手合十的形象不仅代表了观音菩萨对众生的深深关爱,更象征着慈悲与智慧的完美结合。这一手势传递出观音菩萨愿意倾听众生的苦难,并以智慧来化解一切苦难的信息。

在民间,合掌观音的形象深受喜爱。石雕观音双手合十,肃立于莲台之上,仿佛在诉说着无尽的慈悲与智慧。这一形象不仅代表着观音菩萨的慈悲与智慧,更提醒人们要学会包容、和谐共处。这与佛教中倡导的“和合”理念相契合,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以和为贵”思想的体现。双手合十的石雕观音像,不仅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02

观音菩萨双手合十的独特意义

观音菩萨作为慈悲与智慧的化身,其双手合十的形象不仅代表了对众生的关爱,还象征着慈悲与智慧的完美结合。这一手势传递出观音菩萨愿意倾听众生苦难并以智慧化解的信息。在佛教文化中,双手合十是一种表示恭敬和虔诚的方式。石雕观音菩萨双手合十,仿佛在向众生展示其对佛法的虔诚信仰和对佛陀的恭敬之心。这也提醒着信徒们要时刻保持对佛法的敬畏和尊重。不仅如此,石雕观音菩萨双手合十的造型,还寓意着修行和解脱之路。观音石雕像通过这一手势,向众生传递出修行佛法、解脱苦难的信息。观音菩萨鼓励人们要收敛放逸的身心,息灭“贪、嗔、痴”等烦恼,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解脱。

03

合十手势在佛教艺术中的表现

佛造像起源于佛教诞生地——古印度,在公元前 1 世纪中叶,古印度的犍陀罗和秣菟罗地区首次出现了佛造像,产生了古印度历史上两大佛造像艺术中心。犍陀罗风格融合了希腊艺术,造像整体静谧内敛,偏重写实;秣菟罗风格则具有印度本土的特质,造像稳健有力,呈现古典样貌。西北印的犍陀罗风格沿陆路向东传播,中印的秣菟罗沿海路向东传播,对于中国早期佛造像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印两国很早就开始了文化交流。据说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后,便有人将印度佛造像带回了中国,但在当时并没有得到重视。直到汉明帝派遣使者前往西域拜求佛法,并在洛阳建造白马寺,也就是“永平求法”事件之后,佛教才得到认可。因此,一般公认佛教正式传入中国是从东汉“永平求法”开始。

在我国佛造像中,一般要遵循“七支坐法”,即双足跏趺、脊直、肩张、手结定印于脐下、头中正、双眼微闭、舌舔上腭,这也是佛教徒在打坐时的标准姿势。佛和菩萨所坐之物一般是莲花宝座,此外还有生灵座、鸟兽座,为不同的佛教人物所用。

按照材质做工,佛造像可分为雕刻佛像、锤揲佛像、铸造佛像、泥塑佛像、脱砂佛像、陶瓷佛像几种。其中,雕刻佛像流传时间最长,最早多见于石雕石刻,北魏的雕刻佛造像有重大发展,以各类石窟佛造像最为知名。

北魏 石雕半身佛像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唐 宝冠如来坐像 龙门石窟研究院藏

唐宋时期,部分地区也会生产汉白玉雕刻佛像;战时,铜铁资源贫乏,部分地区也会流行用硬木制成的木雕佛造像。

北齐 释迦头像 山西博物馆藏

唐 韩善行等五十人造佛坐像 河北博物馆藏

五代-北宋 彩绘木雕力士 定州博物馆藏

明 彩绘木雕菩萨坐像 中国国家博物馆

锤揲佛像是我国佛造像的特殊工艺,细分为铸造和锤揲两种,主要依靠的是贵金属冶炼技术。泥塑主要采用堆塑敷彩,先做出大体的形态,然后覆泥、捏塑,最终成型,北魏时期的一些石窟佛造像就是用泥塑制造的。

西魏 泥塑弟子立像 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藏

北宋 彩塑泥菩萨立像 浙江博物馆藏

脱砂佛造像也称为“干漆夹纻”,先用泥土做出佛像的坯胎,然后缚上粗布,涂以生漆,修整干燥后,把泥胎打碎取出,加以修正而成。用这种方式制成的佛造像,一般不会发生断裂。

元 夹纻干漆罗汉像 白马寺大雄殿供

陶瓷佛像出现在唐朝,以唐三彩陶瓷艺术为基础,但早期这类佛像用来殉葬,到宋辽时期,人们才用泥塑佛像和陶瓷佛像来替代铜制佛像。明代的德化窑、景德镇窑都被运用于制造陶瓷佛像中。

明 “林我范记”款渡海观音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现存唯一一件林我范印章款人物作品

佛造像所涉及的人物也非常丰富。我国佛造像比较常见的就是如来像和菩萨像,此外还有诸神像,如四大天王、帝释像、梵天像等等。

菩萨造像

佛造像

释迦七尊像

佛教传入中国已有几千年历史,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也是佛教艺术本土化的过程。佛造像的各处细节在文化交融的过程中,烙上了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印记。

我国目前史书记载的最早佛造像出现在东汉汉献帝时期,《三国志》称“笮融大起浮屠祠内有一尊金铜佛像”,造像以铜为人,黄金涂身,衣以锦帛。东汉时,西域高僧来华,佛造像频频传入,出于对印度佛教的尊崇,我国本土制造的佛造像也模仿印度佛造像。东晋十六国时期,造像事业逐渐兴盛。

北响堂石窟大佛洞主尊佛像

南北朝时期最为典型的就是石窟佛造像,造像面相丰圆,体态肥壮,神态文静。南朝著名雕塑艺术家戴逵还曾制造出大量形神兼备并符合我国本土风格的佛造像作品。当时的佛造像秀骨清像、褒衣博带,具有我国本土民族特色,但还是有浓烈的印度艺术特色。

北魏佛首,标准的“秀骨清像”

隋朝统一,结束百年战乱,造像之风再次兴盛。隋文帝初次宣布要制造金、银、檀木、夹纻、牙石等材质佛像,采用纯中国式样。唐朝是佛造像的第二个高峰期,造像风格由南北朝时期的秀骨清像转变为体态丰腴、雍容华丽。不同佛教人物的造像有明显的风格特色,充满生命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圆满。

五代十国 鎏金铜观音造像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宋朝结束了五代战乱,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多重影响下,佛造像向世俗化发展,完全不同于唐代的庄严肃穆。至于元明清时期,世俗化趋势延续,同时由于统治阶级的政策和倾向,藏传佛造像不断发展,并且逐渐融合了汉地中原、尼泊尔、印度、克什米尔等不同的佛造像风格。

倒坐观音 隆兴寺摩尼殿

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我国本土的雕塑艺术已经有所发展。佛造像的传入同样丰富了我国古代雕塑艺术宝库,对我国传统雕塑产生重要影响。中华文明是具有包容和创新精神的文明,古代雕塑艺术家们不断吸收交融各地佛造像风格,并加入属于中国本土的民族特色,最终形成了各朝各代独特的佛造像艺术文化。

响堂山大佛窟

2021 年,陕西咸阳洪渎原墓葬考古发现了两尊东汉时期的金铜佛像,一件为释迦牟尼立像,另一件为铜五尊佛像,是我国目前考古出土的最早的金铜佛像。

在此之前,学界普遍认为独立的、具有宗教信仰意义的佛像在十六国时期才出现,这项发现把中国的佛像出土的历史往前提了将近 200 年。

东汉 金铜释迦牟尼立像

东汉 金铜五尊佛像

金铜释迦牟尼立像身穿通肩袈裟,左手屈肘上举,持袈裟一角;右手上举施无畏印,站立于覆莲座上。经过考古人员鉴定分析,两件佛像是本土制作的具有犍陀罗风格的金铜佛像,说明早在丝绸之路的开辟和鼎盛时期,佛教就从南亚传到了中国。

魏晋时期的佛造像成就主要来源于十六国。西晋灭亡后,丝绸之路附近的北方少数民族建立起十六个独立小政权,史称十六国。十六国政权统治者大多崇信佛教,因此,魏晋传世的佛造像基本上都出自十六国,尤其是有明确纪年的单尊礼拜供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