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学生作业负担真的减轻了吗?
“双减”政策下,学生作业负担真的减轻了吗?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推进学生作业负担的减轻工作。然而,最新调查显示,“双减”政策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学生作业负担依然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在西部地区的调查数据显示,尽管作业量有所减少,但作业质量和父母参与程度仍有待改善。此外,不同年级、成绩水平、学校性质和地区之间的差异显著,反映出“双减”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仍面临挑战。如何进一步优化作业管理和提升作业质量,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政策背景与目标
“双减”政策,即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政策,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降低中小学生课内外作业量和考试频率,二是严格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特别是针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科类培训。该政策旨在通过减少不必要的学业压力,让学生享有更多的休息和自由探索的时间,同时推动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和教育公平。
政策成效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对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校内课后服务的参与以及相应的家庭教育支出等方面究竟产生了哪些影响?回答此问题,需要借助真实的调查数据对减负政策的短期效果进行评估。
本次评估的数据来源于中国教育财政家庭调查(CIEFR-HS)。中国教育财政家庭调查(China Institute for Educational Finance Research-Household Survey,简称CIEFR-HS)是由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简称「北大教育财政所」)发起并实施的一项全国性的大型抽样调查。该调查旨在收集有关中国家庭教育支出、教育资源配置、教育公平等方面的详细数据,为教育政策制定、教育经济研究提供实证依据。CIEFR-HS 通常每隔几年进行一次,以追踪中国教育财政和家庭状况的变化趋势。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财政家庭调查,CIEFR-HS 为理解中国教育领域的实际情况提供了宝贵的数据,对于推动教育公平、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和提升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CIEFR-HS 的调查覆盖了全国范围的家庭教育支出情况。通过对比「双减」政策实施前后的数据,我们可以评估政策的短期效果。2017 年第一轮调查覆盖全国 29 个省份、355 个区县、4 万户家庭,其中幼儿园到高等教育在校生样本总数为 2.1 万人。2019 年第二轮调查覆盖全国 29 个省份、345 个区县、3.5 万户家庭,其中在校生样本总数为 1.8 万人。2021 年第三轮调查覆盖了全国 29 个省份、270 个区县、2.2万户家庭,其中在校生样本总数为 1.2 万人。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第三轮调查在实际进行时又分为两批:第一批是在2021年7—9月,也就是「双减」政策实施之前;第二批是在 2022 年 6—9 月,也就是「双减」政策之后。2023年最新一轮调查覆盖 2.7 万户家庭,其中在校生样本总数为 1.4 万人。关注样本家
经过持续数年的深化改革,“双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具体而言:
第一,学生课业负担有所减轻。据《光明日报》2021年公布的数据,截止到当年10月底,在作业管理上,中小学校普遍建立了作业统筹管理制度,作业量得到有效合理压减。99.4%的学校出台了作业管理办法,94.9%的学校绝大多数学生能在规定时间完成作业,学校普遍建立了学习困难学生帮扶制度。
第二,校外课后服务数量锐减。2024年,教育部副部长王嘉毅披露了一组数据:经过三年的整改,目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机构数量大幅下降,大规模学科类培训无序发展趋势基本得到遏制;全国20多万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普遍开展课后服务,自愿参加课后服务的学生比例由“双减”前的50%左右提升到目前的90%以上;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教学质量明显提升。
第三,考试得到优化。具体表现为:1.加强了对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考查,减少了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2.部分地区小学一二年级学生不再进行考试,且不再对小学、初中阶段的学生成绩进行排名。
存在问题
诚如前述,“双减”政策的确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实践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
第一,功利化的社会心态不利于“双减”政策落地,并形成了强大的阻力。“双减”政策的初衷是为了提倡人本教育,推崇素质为先。但长期以来人们已经习惯了应试教育,而考试又的确是当下最主要的选拔人才的途径。在这种情况下,只要一提到减少学习时间、作业量,人们首先联想到的就是学生的学习效果会大打折扣,不能拿到好成绩。而同时,成绩和升学始终是学校和家长最为看重的评判标准,学校、教师、用工单位等依旧围绕着分数、文凭等打转。
第二,家长私下为学生加码,导致学生非但没有减负,反而增加负担。因为对“双减”政策的不认可,所以在政府、学校主动给学生减负的同时,家长却在私底下给学生“增负”。有的高知家长在家给放学的学生补课,有的富裕家庭花重金聘请私教给学生补课;甚至还有家长组建了专门的微信群,交流给孩子补课的经验。所以,学生负担并没有真正减下来。
第三,未能彻底改变教育考核模式,尤其是对学校、教师的升学率的考核,导致学生压力不减。对于学校,尤其是初中、高中,升学率依旧是最重要的考核指标。这也就导致“双减”政策只能对低年级的学生产生较好的成效,而对高年级学生则效果很弱。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1334名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家长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占总数83.3%的受访家长对孩子现在的学习生活感到满意。但是,随着孩子年级的升高,家长满意度呈现下降趋势,初中学生家长满意的比例相对最低,为78.1%。 这即是说,学校、教师在高年级层面依旧会转向“应试教育”,而较难落实“双减”政策。
由此可见,“双减”政策在社会、家长、学校层面都遇到不同程度的阻碍。
导致“双减”政策在执行中遇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而言:
第一,压力过程影响政策执行。在《压力过程》中,Perlin 提出了压力过程理论模型。他认为,压力分析分为两个范畴:压力暴露范畴和压力易感性范畴。所谓压力暴露,涉及压力来源,包括短期事件、长期影响等,比如生活苦闷等。所谓压力易感性,指的是个体具备的、能对压力进行调解的资源,包括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等。
这一理论可以被用于分析家长、学生、学校、政府等面对减负政策时的行为选择。
从社会层面来看,功利化的风气依旧是主因。在功利化的风潮影响下,竞争的胜出者“赢家通吃”,失败者“一无所有”的情况比比皆是。
由此在教育领域,家长萌发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思想,并逼着孩子接受竞争结果,勤奋地“吃小灶”。于是,家长会抵制“减负”政策,或明或暗地不配合执行“减负”政策,致使“减负”政策的执行遇到阻碍。
第二,压力复杂系统阻滞政策执行。社会、家长、学生、学校、政府等各方,构成了一个压力交互复杂系统。
这里仅以家长为例作一说明。当家长在达到压力释放阈值时,会倾向于向该复杂系统中的其他主体释放压力,从而催逼其他主体产生反应:1.家长催逼学生,更加勤奋地学习,尤其是主动在课后“吃小灶”。2.家长催逼学校争取所谓的“优质教育资源”,以及增加竞争性管理举措,从而提升竞争效果。3.家长参与具体社会事件的舆论发酵,从而增加社会功利化倾向,使得社会倾向无法自我折返。4.家长借助社会舆论、政策建议等方式,干预政府的“减负”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并催逼政府出台竞争性政策。
在这种情况下,不仅家长本人存在“唯精英论”的
南京审计大学金审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本次调查旨在了解家长对于“双减”政策的认知程度、满意度以及政策实施对家庭教育和经济支出的影响。通过对不同城市、不同教育背景的家长进行问卷调查,我们收集了大量有关家庭教育支出、孩子学习情况以及家长对于政策效果的看法。为进一步研究“双减”政策的影响提供参考和建议。
参与调查的孩子的监护人主要分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和其他监护人。其中,妈妈是最常见的监护人,占比48.33%,其次是爸爸占比26.25%,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占比12.5%,其他监护人占比12.92%。可以看出,大多数孩子的监护人是父母,其中以妈妈为主。学历主要集中在本科和大专。大多数家庭年收入集中在15万元至30万元之间,其次是8万元至15万元和3万元至8万元的家庭。
据调查显示,针对“双减”政策的了解程度,有25.42%的人完全了解,55%的人一般了解,15%的人不太了解,而只有4.58%的人完全不了解。整体来看,大部分人对“双减”政策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其中以一般了解的比例最高。对“双减”政策满意的比例为70.83%,不满意的比例为29.17%。可以得出大多数人对“双减”政策持有满意态度。双减政策使人们满意的主要原因包括孩子接触到的课程增多,培养了孩子对这些课程的兴趣,作业量减少,孩子的学习压力减少,外面培训机构削减,减少内心压力。同时,不透露考试成绩、孩子学习自信心提高也是一部分人满意的原因。对“双减”政策不满意的主要原因包括不清楚孩子的学习水平导致焦虑、辅导机构减少导致自己没时间或能力辅导孩子。
根据数据显示,46.25%的受访者表示在“双减”政策之后在孩子教育方面投入了更多资金,39.17%的受访者表示花费的资金还跟以前一样,而14.58%的受访者表示花费的资金甚至比以前更少了。因此,大部分受访者在“双减”政策之后在孩子教育方面投入了更多资金或保持不变。并且在教育投入减少时减少的金额较小。据调查显示,双减实施后,大部分家庭孩子的课业辅导班费用保持不变或者有所减少,少部分家庭费用有所增加。大多数人在“双减”政策之后都花费了更多时间在孩子教育上,表明该政策对家庭教育产生了影响。实施“双减”政策后,大部分家长(49.58%)认为他们在孩子学习方面花费的精力大致不变,而有21.25%的家长表示减少了在孩子学习方面的精力投入。另有20.83%的家长表示在“双减”政策实施后增加了在孩子学习方面的精力投入。并且大多数人对于教育时间增加持支持态度。但根据数据显示,有64.17%的人认为双减政策影响了孩子的学习效果或进度,而35.83%的人则持相反观点。这表明大部分人对双减政策对孩子学习的影响持负面看法。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61.25%的受访者认为双减政策有效减轻了家庭的教育经济负担,而38.75%的受访者认为双减政策并未有效减轻家庭的教育经济负担。这表明双减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对部分家庭减轻了教育经济负担,但仍有相当比例的家庭认为其效果有限。(知行合一未来教师成长营)
江苏省中小学教育情况调研——“双减”政策下家庭教育支出现状调查报告_中华教育网 (edu-gov.cn)
地区差异
“双减”政策在不同地区的实施效果存在显著差异。东部地区由于教育资源相对丰富,政策执行力度较大,学生作业负担减轻较为明显。然而,在西部地区,由于教育资源相对匮乏,政策执行力度不足,学生作业负担减轻效果不明显。此外,城市和农村地区在政策执行中也存在差异。城市地区由于家长教育水平较高,对政策理解和支持度较高,学生作业负担减轻效果较好。而在农村地区,由于家长教育水平较低,对政策理解和支持度不足,学生作业负担减轻效果较差。
未来展望
“双减”政策的推进是中国教育改革的重要一步,其成效将对中国未来的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产生长远影响。随着政策的深入实施,预计将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教育服务质量,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同时,这一政策也将成为全球范围内对于如何平衡教育公平与效率、如何在保障基础教育质量的同时减轻学生负担等议题的重要参考。
“双减”政策的推出,标志着中国教育制度的重要转折,它不仅是对当前教育问题的直接回应,也是对未来教育方向的深思熟虑。通过这一政策的实施,可以期待一个更为健康、公平、多元的教育环境在中国逐渐成型。然而,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政府、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智慧,以确保政策能够顺利落实,真正达到减轻学生负担、提升教育质量的双重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