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运城市VS城头山城:谁才是中国最早城市?

创作时间:
2025-01-22 09:46:26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运城市VS城头山城:谁才是中国最早城市?

“中国最早城市”的称号,历来是多个城市争夺的焦点。运城市和城头山城,作为两个具有重要历史地位的城市,都在争夺这一殊荣。运城市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有着深厚的帝王文化底蕴,被认为是“帝王所都为中,故曰中国”的地方。而城头山城位于湖南省澧县,是长江中游地区最早的城市之一,早在距今5500多年前就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城市体系。两者各有特色,究竟谁能成为中国最早城市的代表呢?

01

运城市:帝王文化与盐运之城

运城,古称河东,位于山西省西南部,地处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与河南省三门峡市、陕西省渭南市隔河相望,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春秋时统属晋国,晋献公于公元前669年定都于绛(今绛县)。韩、赵、魏三家分晋后,运城属魏,当时,魏国的都城在安邑(今夏县禹王城一带)。秦始皇统一中国,设36郡,运城属河东郡,治所安邑。以后两千多年,建置频繁,但一直沿用“河东”这一称谓。运城,因“盐运之城”而得名,它是中国唯一一座因盐而建立起来的城市,史称“盐运专城”。

运城是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之一,根祖文化源远流长、历史遗存灿若星河、人文资源星罗棋布、民俗文化俯拾皆是。“耕读传家、崇文尚礼、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包容友善、勤奋进取”是运城的优良传统。全市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02处,位列全国地级市之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8项。运城有大家耳熟能详的全球三大盐湖之一的运城盐湖、德孝文化起源地舜帝陵、天下第一

02

城头山城:长江文明的璀璨明珠

城头山古城址位于湖南省常德市澧县城头山镇,作为澧阳平原大溪文化的一处极为重要的中心聚落,其田野考古工作连续进行了十二年,发掘面积6064平方米,确认有四次筑城,城内文化堆积经历了汤家岗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四个时期。城墙实测的结果是外垣直径南北315米、东西325米,面积约8万平方米。城头山遗址发掘成果,历来受到学术界的广泛高度重视,学界对其社会复杂化与文明化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进行了许多研究,成果累累。但是,对于澧县城头山遗址所蕴含的大溪文化宇宙模型和天象崇拜等精神文化内涵,学者研究分析得很少。徐凤先研究员曾根据笔者对于城头山祭坛1天文功能的推测,专门分析过大火星观测的可能性。本文试图从城头山遗址的宇宙模型和天象崇拜角度,管窥澧阳平原大溪文化相关精神文化之一斑。

城头山古城址建造了洪水防御设施城墙,开挖了环壕(大溪文化时期)和护城河(屈家岭文化时期)。城头山遗址大溪文化时期城外的壕沟称为一、二期环壕,屈家岭文化之后明显加宽的环壕称为三、四期护城河。

城头山城址的城墙分为四期,第I期城墙始建和使用年代为大溪文化一期,第II期城墙为大溪文化二期,第III期城墙为屈家岭文化一期,第IV期城墙为屈家岭文化二期。城头山大溪文化时期城墙位于环壕内侧,墙与壕如影随形,轮廓一致,平面形状为头部向东的龟壳形(图一)。屈家岭文化时期,城圈经两次增宽扩建,将东头突出的龟形城圈自然拓圆(图二),成为今天地表城头山城圈现存形态。

城头山遗址位于澧阳江湖冲积平原,境内河网湖泊密布,城址坐落在徐家岗南部东端。城址系人工切割徐家岗南部东端形成相对独立的岛状,城址以东、以南为澹水故道。这样的微地貌环境很容易引导我们认为,城头山城址整体上也可被视为从“原始海洋”中诞生出来的“创世之岛”,这个岛的形状为龟形,应当体现如凌家滩文化和红山文化的龟形宇宙模型,分为上、中、下三界。具体说,城头山城墙外围的环壕及其连通的湖沼象征着下界“原始海洋”,城墙象征着中界“创世之岛”大地,城址内部空间象征着上界“天界”,也是一个三界“叠摞”扁平化“龟形”宇宙模型。

城头山城址内共发现祭台3个,编号为祭台1、祭台2和祭台3。城头山城址大溪文化时期龟形城圈的头部向东突出,表明城头山文化对于东方的象征意义特别重视。城头山城址大溪文化时期最重要的祭台1,就位于城圈东部“龟颈”右外侧,即屈家岭文化城圈的东门豁口内。祭台大体呈不规整的椭圆形,呈西北—东南走向。中间部位最高,向周边倾斜。如将1992年发掘时被破坏的部分包括在内,南北长径约16米,东西短径约15米,面积超过200平方米,最高处0.8米。祭台之上共有15层堆积,由上往下依次为(图三、图四):第1层 耕土层。第2层 扰土层。浅灰土。第3层 历史时期堆积。红褐土,土质松软。第4层 大溪文化四期堆积。灰褐土。分为4A、4B两小层。第5层 大溪文化三期堆积。卵石层。T3129~T3131南部无此层分布,因此剖面图不见反映。第6层 大溪文化三期堆积。黄褐色粉状土。第7层 大溪文化二期堆积。棕褐土。包含物极少。第8层 黄灰土。在T3129~T3131南壁剖面图上无法反映。第9层 大溪文化二期堆积。棕黄土。第10层 大溪文化二期堆积。灰黄土,内含草木灰和红烧土。第11层 黄棕土。为二期城墙残留。第12层 大溪文化二期堆积。可分为12A、12B、12C三小层。12A层 浅红褐土。12B层 深红褐土。12C层 灰黑土。第13层 大溪文化一期堆积。灰黄土。在T3129~T3131南壁无法反映。第14层 大溪文化一期堆积。分布在T3030、T3080、T3081、T3131等四个探方。草木灰,坡积在祭台东坡15层上。内含大量陶片,绝大多数为红衣黑彩陶片。第15层 红烧土层,仅分布在祭台的台面、东坡、西坡和南坡。第7至15层为大溪文化二期和一期地层,祭台

03

地理位置与文化地位

运城市位于山西省南部的晋南盆地,地处黄河北干流中游以东,华北平原的丘陵区,黄土高原东沿第一台阶。北起吕梁山脉南麓与临汾市接壤,东界中条山与晋城市毗邻,西、南隔黄河分别与陕西、河南两省相望。介于东经110°15′—112°04′,北纬34°35′—35°49′之间,东西长201.87千米,南北宽127.47千米,总面积14182.88平方千米,占山西省国土面积的9%。运城市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地形比较复杂,具有山地、丘陵、平原3种地貌类型,平原面积占总面积的58.2%,山地、丘陵占总面积的41.8%。总体地形地貌可划分为东北山地区、中部丘陵台地区、中西部涑水河盆地区、黄河滩地区、西北部汾河谷地区。东南部有中条山,西北部有峨嵋岭。境内有中条山、稷王山、孤峰山、吕梁山4大山脉,主要山峰有舜王坪、孤峰山、雪花山、方山、五老峰、稷王山、锥子山、紫金山、清凉山等,舜王坪为境内最高峰。

城头山古城址位于湖南省常德市澧县城头山镇,作为澧阳平原大溪文化的一处极为重要的中心聚落,其田野考古工作连续进行了十二年,发掘面积6064平方米,确认有四次筑城,城内文化堆积经历了汤家岗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四个时期。城墙实测的结果是外垣直径南北315米、东西325米,面积约8万平方米。城头山遗址发掘成果,历来受到学术界的广泛高度重视,学界对其社会复杂化与文明化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进行了许多研究,成果累累。但是,对于澧县城头山遗址所蕴含的大溪文化宇宙模型和天象崇拜等精神文化内涵,学者研究分析得很少。徐凤先研究员曾根据笔者对于城头山祭坛1天文功能的推测,专门分析过大火星观测的可能性。本文试图从城头山遗址的宇宙模型和天象崇拜角度,管窥澧阳平原大溪文化相关精神文化之一斑。

04

结语

运城市和城头山城的“最早城市”之争,实际上反映了不同地区对自身历史地位的认同和争夺。这种争议背后,体现了中华民族对自身文明起源的探索和认同。无论是运城的帝王文化,还是城头山城的天象崇拜,都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的重要见证。这种争议本身,就是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的重要体现,也是推动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动力。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