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嘉院士团队研发肝癌早期诊断新技术,0.2毫升血浆可精准检测
樊嘉院士团队研发肝癌早期诊断新技术,0.2毫升血浆可精准检测
肝癌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每年新发病例和死亡病例约占全球的50%。更令人担忧的是,70%-80%的患者在确诊时已处于局部晚期或发生远处转移,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因此,提高肝癌早期诊断率,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
近年来,中国科学院院士樊嘉带领团队在肝癌早期诊断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他们研发的“7种微小核糖核酸检测试剂盒”(miRNA7),仅需0.2毫升血浆即可准确诊断肝癌,灵敏度高达84%,特异性达88%,尤其适用于甲胎蛋白(AFP)阴性肝癌患者。这一突破性技术有望大幅提高肝癌早期诊断的准确性,降低漏诊和误诊率。
微小核糖核酸(miRNA)是稳定存在于血浆中的内源性非编码单链小RNA,可调控细胞增殖、分化和凋亡等生物学功能,其表达异常与恶性肿瘤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樊嘉院士团队基于这一发现,建立了7种miRNA特定数学模型,使多个miRNA的组合检测在辅助判断肝癌疾病进程和治疗效果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验证该技术的可靠性和适用性,顿慧医疗基于PCR技术开发了“7种微小核糖核酸(miRNA)检测试剂盒”,并进行了全国多中心评估。评估结果显示,该试剂盒在精密度、符合率、检出限和抗干扰能力等方面表现出色,可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实验室和不同检测系统的需求。特别是在甲胎蛋白阴性人群中,该试剂盒的敏感性达到77.7%,特异性达到84.5%,显著优于传统诊断方法。
樊嘉院士强调,肿瘤临床科研需要“从0到1”的创新突破,更需要“从1到100”的临床转化。miRNA7技术的成功研发和临床应用,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体现。它不仅为肝癌早期诊断提供了新的工具,更为精准医疗和个体化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
目前,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为牵头单位的“绿丝带肝癌早筛早诊计划”已正式启动。该计划将全面推动肝癌高危人群筛查、肝癌早筛新技术验证、肝癌规范化诊疗推广和大众疾病科普教育,助力我国总体癌症重要防治目标的达成。
专家建议,对于男性40岁以上、女性50岁以上的肝癌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筛查。特别是有乙肝或丙肝病毒感染、长期饮酒、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肝硬化、肝癌家族史等高危因素的人群,更应提高警惕,及时进行相关检查。
随着miRNA7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我们有理由相信,肝癌早期诊断的准确率将大幅提升,更多患者将获得及时治疗的机会,从而改善预后,延长生存期。这不仅是医学科技的进步,更是对无数家庭幸福的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