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研究揭示:咽峡炎链球菌通过代谢重编程驱动胃癌
权威研究揭示:咽峡炎链球菌通过代谢重编程驱动胃癌
在胃癌研究领域取得重要突破!中国科学家团队最新研究揭示,咽峡炎链球菌通过精氨酸代谢通路重塑肿瘤免疫微环境,促进胃癌发生发展。这一发现为进一步理解胃癌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并可能为胃癌治疗提供新靶点。
近日,发表在《细胞发现》杂志上的一项重要研究揭示了咽峡炎链球菌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新机制。该研究由浙江省肿瘤医院、复旦大学、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贝克曼研究所等机构的研究团队共同完成。
研究发现,胃癌组织中的咽峡炎链球菌丰度与预后呈显著负相关。咽峡炎链球菌可通过精氨酸代谢通路重塑肿瘤免疫微环境,促进癌细胞增殖和转移的同时,还会抑制CD8+T细胞的分化和浸润。
研究团队收集了609份来自胃癌患者的组织样本,包括290个肿瘤样本和319个肿瘤相邻正常组织样本。通过对这些组织样本进行16S rRNA测序,研究者发现肿瘤样本能够被分为6个亚型,并且这个分组是独立于患者临床特征的胃癌预后因素。
在6个亚组中,研究者发现有3组中存在特定菌群的显著富集:第2组中的幽门螺杆菌(占84.06%)、第3组中的假单胞菌(占47.93%)、第4组中的链球菌(占19.08%)。更值得关注的是,第3组和第4组患者相较其他组的生存显著更差。这两组可以观察到肿瘤组织中抗肿瘤CD8+T细胞耗竭、肿瘤耐药/逃逸相关M2巨噬细胞数量增加。
研究者对特定组的微生物组成进行了分析,并与其他研究结果进行了对照,最终认为咽峡炎链球菌与胃癌进展有着莫大的关系。在食管癌和结直肠癌组织样本中并未观察到咽峡炎链球菌水平的异常,可见它是胃癌独有的风险因素。
分析结果可见,咽峡炎链球菌水平与患者预后、瘤内CD8+T细胞水平呈负相关。
研究者在小鼠中进行了实验。使用N-甲基亚硝基脲(MNU)诱导的自发性胃癌肿瘤形成率约为36.36%,但在同时给小鼠移植咽峡炎链球菌后,肿瘤形成率暴涨到80%,是原本的2倍还多。咽峡炎链球菌会显著促进肿瘤的增殖,SA组小鼠的肿瘤体积更大。免疫组化结果显示,SA组中CD8+T细胞数量显著降低,同时指示增殖的Ki-67、指示侵袭和转移的N-钙黏蛋白和波形蛋白的水平升高。
这说明咽峡炎链球菌一手加强癌细胞、一手抑制T细胞,真是双管齐下、不留死角。不过我们用抗生素就能对付它,抗生素治疗可以显著逆转咽峡炎链球菌的促癌效果。
咽峡炎链球菌到底做了什么?研究者对相关代谢途径进行了分析,发现氨基酸代谢表现出了最多的差异。咽峡炎链球菌可以代谢精氨酸产生鸟氨酸,而鸟氨酸则有着调节肿瘤免疫微环境、导致肿瘤免疫逃逸和进展的作用。在胃癌患者组织样本中,研究者也发现,咽峡炎链球菌阳性的肿瘤样本中精氨酸水平显著降低、鸟氨酸水平增加。
看来这就是咽峡炎链球菌的作恶手段了。大量研究表明,微生物群可以通过代谢途径的改变与宿主建立免疫-微生物-代谢轴,从而参与宿主的免疫代谢调节。本文的发现揭示了胃癌中不同瘤内微生物特征的预后和临床意义,并揪住了咽峡炎链球菌这个有潜力的胃癌治疗新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