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导联错接的机理及表现
心电图导联错接的机理及表现
正确连接心电图导联是记录和分析心电图的前提。临床工作中因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可能会出现导联接错而造成错误诊断,甚至错误的临床处理,给临床工作带来严重的影响。我们采用各种错接方式利用“Einthoven 三角”来分析和验证导联错接的各种表现,形成图形的演变规律,以利于医生在实际工作中快速识别导联错接及错接方式,从而及时作出调整,谨防因导联错接给临床工作带来的困扰。
心电图的形成机制
心脏先有电活动后有机械活动,电活动在前,机械活动在后,电活动约 50ms之后有心脏的机械收缩。心脏产生的电活动经过人体组织及体液传到体表,经心电图机记录下来的整个心动周期相对应的变化曲线就是心电图。心电图记录的是细胞膜外的电位差,静息状态下膜内为负,膜外为正,膜外均为正没有电位差,心电图表现为水平基线。
当心肌细胞受到刺激时,大量的钠离子内流,膜外的电位就会发生改变,正电位在前,负电位在后,除极的方向和向量的方向相同,如果是冲着心电图的某一导联的正极则描记出向上的波形,如果背离某一导联的正极则描记出向下的图形。除极结束时膜外均为负电荷,没有电位差,又表现为水平基线。先除极者先复极,复极时钾离子外流,极化状态的内正外负要发生反转,负电位在前正电位在后,又产生了电位差,复极的方向与向量的反向是相反的。
心电图记录的是心脏向量的方向,同一心肌细胞的除极和复极的方向是相反的,但心脏是一个立体解剖,由无数多个心肌细胞组成,除极时由心脏的内膜向外除极,但是复极时由外膜向内除极,于是除极的方向多与复极方向是相同的。正常情况下,心脏的激动起源于窦房结,并沿三条结间束激动右心房,激动的过程中再沿房间束(Bachmann 东)激动左心房,这样 P 电轴在 0-75°投影在 I、II、aVF 导联正向,形成直立的 P波,在 aVR导联的负向,形成倒置的P波,可以依P波作为参考。
心电图导联及记录电极连接方式
心电图导联与心电向量的关系
肢体导联六轴系统记录心脏额面电活动,胸前导联记录心脏水平面电活动,这样心电图就把心脏的电活动立体化了。心脏电活动起源于窦房结。窦房结位于上腔静脉与右心房结合部的外面,接近六轴系统aVR 导联的方位,心电活动自窦房结向左向下除极除极方向与向量方向相同,左侧肢体相对与右侧肢体为正,下肢相对上肢为正,左下肢向量略大于右下肢双侧下肢的电位差很小,近似当做”零”。心室壁厚度远比心房壁厚,心室除极向量远大于心房除极向量。
记录电极的连接方式
心电图记录系统共有4个导联夹,黄色夹放置于左上肢(简称 L);红色夹放置于右上肢(简称 R):绿色夹放置于左下肢(简称F);黑色夹连接右下肢(简称 N)。导联N相当于接地线,不参与Einthoven三角的形成,为无关电极。红色和黄色所形成的图形排于第1通道,相当于I导联;红色和绿色形成的图形排于第2通道,相当于Ⅱ导联:黄色绿色形成图形排于第 3 通道,相当于 导III联;中心电端到红色申极形成的图形排于第 4通道,相当于 aVR 导联;中心电端到黄色电极形成的图形排于第5通道,相当于aVL导联;中心电端到绿色电极形成的图形排于第 6通道,相当于 avF 导联。右臂、左臂和左腿采集到的心电信号相加得到零电位,称之为中心电端(表1)。
心电图导联错接时的心电图表现
肢体导联错接有多种,以下列举几种典型的错接方式,并利用“Einthoven 三角”来推导心电图图形的演变规律(图1)。
红色和黄色夹反接
右上肢(红色夹)和左上肢(黄色夹)记录电极接反。如图2 所示,此时第1 通道(红黄)仍然反应的是左右上肢的电位差,只是极性发生了改变,呈I 导联的反向图形。第2 通道(红绿)反应左上肢与左下肢的电位差,此时极性不变,III 导联波形正常。第3 通道(黄绿)反应右上肢与左下肢的电位差,此时极性不变,II 导联波形正常。第4 通道为中心电端连接红色夹的通道,记录中心电端与左上肢的电位差,即aVL导联图形。第5 通道为中心电端到黄色夹的通道,记录中心电端与右上肢的电位差,即aVR 导联图形。第6 通道为中心电端到绿色夹的通道,记录中心电端与左下肢的电位差,即aVF导联图形。
黄色和绿色夹接反
左上肢(黄色夹)与左下肢(绿色夹)记录电极接反。如图3 所示,此时第1 通道(红黄)反应右上肢与左下肢的电位差,极性不变,II 导联波形正常。第2 通道(红绿)反应右上肢与左上肢的电位差,极性不变,I 导联波形正常。第3 通道(黄绿)反应左上肢与左下肢的电位差,此时极性反转,呈III 导联的反向图形。第4 通道为中心电端连接红色夹的通道,记录中心电端与右上肢电位差,即aVR 导联图形。第5 通道为中心电端连接黄色夹的通道,记录中心电端与左下肢的电位差,即aVF导联图形。第6 通道为中心电端连接绿色夹的通道,记录中心电端与左上肢的电位差,即aVL导联图形。当黄色绿色夹反接时,aVL 导联波形与正常波形差别不明显,如果没有之前的心电图作比较,很难发现改变。此时可通过参考PII 振幅>PI 振幅,判断出黄色和绿色夹反接(图3)。
红色绿色夹接反
右上肢(红色夹)与左下肢(绿色夹)记录电极接反。如图4所示,第1通道(红黄)反应左上肢与左下肢的电位差,且极性改变,呈III导联波形的反向图形。第2 通道(红绿)反应的是右上肢与左上肢的电位差,且极性改变,呈II 导联的反向图形。第3 通道(黄绿)反应的是右上肢与左上肢的电位差,且极性改变,呈I 导联的反向图形。第4 通道为中心电端到红色夹的通道,反应中心电端与左下肢电位差,即aVF 导联图形。第5 通道为中心电端到黄色夹的通道,反应中心电端到左上肢电位差,即 aVL 导联图形。第6通道为中心电端到绿色夹的通道,反应中心电端到右上肢电位差,即 aVR 导联图形。
黄黑反接心电图
左上肢(黄色夹)与右下肢(黑色夹)接反。如图 5所示,第1通道(红黄)反应右上肢到右下肢电位差极性不变,左下肢与右下肢的电位差几乎约等于右上肢与左下肢的电位差,即为Ⅱ导联的图形。第2通道(红绿)反应右上肢到左下肢电位差且极性不变,即Ⅱ导联图形。第3通道(黄绿)反应双下肢电位差,几乎相等差值为零,该通道图形近乎直线。第4通道为中心电端连接红色夹的通道,反应中心电端与右上肢电位差,即 aVR 导联图形,第 5 通道为中心电端连接黄色夹的通道,反应中心电端与右下肢电位差,约等于中心电端到左下肢电位差,即 aVL 导联图形。第6通道为中心电端连接绿色夹的通道,反应中心电端与左下肢电位差,即 aVF 导联形。第1通道和第2通道都是反应右上肢与下肢的电位差,均为 Ⅱ导联的图形。第5通道和第6通道都是反应中心电端到下肢的电位差均为 aVF 导联图形。
肢体导联电极顺钟向转一圈
第1通道(红黄)反应左上肢与左下肢电位差且极性不变,即III导联图形。第2通道(红绿)反应右上肢与左上肢电位差且极性改变,即I导联的反向图形。第3通道(黄绿)反应右上肢与左下肢电位差日极性改变,即Ⅱ导联的反向图形。第4通道为中心电端连接红色夹的通道,反应中心电端与左上肢电位差,即 aVL导联图形。第5通道为中心电端连接黄色夹的通道,反应中心电端与左下肢电位差,即 aVF 导联图形。第6通道为中心电端连接绿色的通道,反应中心电端与右上肢电位差,即 aVR 导联图形。
怀疑导联接错的心电图表现
需要注意的是,当患者发生房颤时导联错接难以识别。这时可通过一般情况下房颤的颤动波在第2通道,第3通道,第6通道比较明显来进行推断。如果上述导联房颤波不明显,提示有可能导联线接错需要及时检查记录电极位置。其他一些情况也需要注意,应想到导联接错的可能,并及时检查记录导联位置。
- 当 aVR 导联的图形未出现在 aVR 导联上,提示接错;
- 如果双极导联几乎呈直线,提示上下肢记录电极接错;
- 如果I导联各波均倒置,而胸导联无右位心改变时,提示左右上肢记录电极接反;
- 房颤时,如果明显的颤动波出现在 II、III 和 aVF 之外的其他导联,提示肢体导联接错;
- 如果 aVL, 和 aVR 导联 QRS 主波均为负向,导联P波方向不清,导联可见q波时,怀疑红色夹与黄色夹接反;
- 出现下壁心肌梗死图形,PaVR方向不清时,要高度警惕,询问病史,结合临床,排除肢体导联顺钟向错接的可能;
- 如果没有以往心电图作比较,很难识别左上肢和左下肢记录电极接反,这时可通过 PII 波的振幅作为参考,进行判断;
- 出现难以解释的胸前移行导联异位,应怀疑胸导联接错;
- 胸前 V3导联出现 R波递增不良时,需排除电极位置过高才可怀疑前间壁梗死。
综上所述,本文总结了日常工作中常见的导联错接时的心电图表现,以及提示导联接错的心电特点,其中很多是我们的经验总结,希望能加深大家对于导联接错心电图的理解,为日常工作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