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F诊断迎来新标准,HRCT影像特征成关键依据
IPF诊断迎来新标准,HRCT影像特征成关键依据
近日,《特发性肺纤维化最新诊疗指南》正式发布,为这种严重肺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标准和建议。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肺部疾病,其特点是肺部组织逐渐被瘢痕组织取代,导致肺功能逐渐丧失。这种疾病主要影响老年人,60岁以后是高发年龄,平均生存期仅为2-5年,预后甚至比一些恶性肿瘤还要差。
诊断标准更新:HRCT成关键
2022年,美国胸科学会(ATS)、欧洲呼吸学会(ERS)、日本呼吸学会(JRS)和拉丁美洲胸科学会(ALAT)联合发布了最新的IPF诊断指南。其中,高分辨率CT(HRCT)在诊断中的作用得到了进一步强调。根据新指南,HRCT影像特征是诊断IPF的关键依据之一。
典型的UIP(寻常型间质性肺炎)在HRCT上表现为:
- 以胸膜下、基底分布为主的纤维化性改变
- 蜂窝肺和牵拉性支气管扩张
- 小叶间隔增厚
- 细网格和少许磨玻璃影
“可能UIP”的HRCT特征包括:
- 分布与典型UIP相似
- 蜂窝不够典型,可能为网格和牵拉支扩
- 可有少许磨玻璃影
“不确定UIP”则表现为:
- 弥漫分布,无胸膜下优势
- 纤维化改变但不符合其他疾病特征
新指南还强调了多学科专家讨论在诊断中的重要性。如果HRCT表现为典型UIP或可能UIP,在排除其他原因后,可以直接诊断IPF。对于不确定UIP或需要进一步确认的病例,建议进行病理活检。
临床现状:诊断困难,误诊率高
IPF的诊断一直是一个挑战。一项针对欧洲5个国家的横断面调查显示,17.4%的患者在ILD(间质性肺疾病)诊断前被误诊,其中39.2%的患者被误诊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从首次症状到首次就医的平均延迟为7.8个月,从首次就医到诊断的平均延迟为7.7个月。
在中国,IPF和PPF(进展性肺纤维化)的诊断也面临类似问题。一项针对213名患者的调查显示,尽管大部分患者能在1年内确诊,但仍有部分IPF患者诊断过程超过1年,最长达4年4个月。PPF患者中,15.4%的确诊时间超过3年。半数以上患者需要转诊2-3家医院才能确诊,部分患者甚至需要转诊4家以上医院。
误诊情况同样不容乐观。IPF患者中有5.5%经历过误诊,39.1%的患者在确诊前未获得明确诊断。PPF患者中,50.6%在确诊前未获得明确诊断,22.4%经历过误诊,多被误诊为普通肺炎。
治疗现状:药物可及性待提高
目前,IPF的主要治疗药物是吡非尼酮和尼达尼布。然而,患者在使用这些药物时面临诸多问题。调查显示,84.5%的IPF患者可以在院内药房或“双通道”药店购买尼达尼布,但仍有15.5%的患者需要通过院外普通药店购买。PPF患者在院外购药的比例更高,达到36.7%。
药物副作用也是患者面临的一大问题。45.1%的IPF患者和52.5%的PPF患者在使用抗纤维化药物时出现明显副作用,部分患者因此减少用药剂量。此外,药物疗效不佳、门诊费用无法报销或报销比例低、医院缺药等问题也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患者生活质量: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IPF和PPF不仅影响患者的生理健康,还严重影响其心理健康和社会功能。调查显示,87.5%的IPF患者和90%的PPF患者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焦虑或沮丧,75.8%的IPF患者和86%的PPF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到疼痛或不舒服。在社会融入方面,58.6%的IPF患者处于离退休状态,而PPF患者中仅有11.8%从事全职或兼职工作。
未来展望:研究进展带来新希望
尽管IPF和PPF的诊疗面临诸多挑战,但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例如,尼达尼布在临床前研究中显示出良好的治疗效果,能够通过减少ECM沉积和提高运动耐受性来延缓疾病进程。此外,越来越多的真实世界研究数据支持尼达尼布在PPF治疗中的应用。
新指南的发布为IPF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更明确的指导,但要真正改善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还需要在提高诊断效率、优化治疗方案和改善药物可及性等方面持续努力。同时,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支持和社会服务,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疾病带来的挑战,也是未来工作的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