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ESC房颤指南:AF-CARE模式引领管理新趋势
2024ESC房颤指南:AF-CARE模式引领管理新趋势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简称房颤)是人群发病率最高的一类心律失常。房颤不仅可引起心悸、胸闷不适等症状,影响生活质量,还可损害或恶化心功能,影响心排血量,导致或加重组织器官的灌注不足,引发脑卒中等血栓栓塞并发症,增加猝死风险。近日,2024年欧洲心脏病学年会(ESC 2024)发布了最新心房颤动管理指南,为全球房颤患者的诊疗提供了新的指导方向。
房颤患病率持续攀升,新指南应运而生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以及诸多慢性疾病患者生存率的提高,房颤发病率和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弗雷明汉心脏研究(FHS)数据显示,过去50年间,房颤患病率增加了3倍,预计到2050年,亚洲房颤患者将超过7 200万人。房颤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且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患房颤。近期一项基于中国社区的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报告了中国社区60岁以上人群的房颤发病率,在18 738名受试者中,351名(1.87%)在四年的随访期间新发房颤;在67 704人年的观察期内,房颤的总发病率为5.2/1 000人年。2020-2021年,另一项中国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14 039名居民的分层多阶段抽样研究发现,≥18岁居民的房颤患病率为1.6%,其中80岁及以上者患病率为5.9%。
房颤发病率的增加一方面导致了因房颤相关的急诊和住院人数持续增多,2007年至2014年间,美国急诊因房颤就诊人数增加30.7%,房颤年住院量增加16%,住院率达到了43.7次/100人年,住院房颤患者的年医疗费用增加37%;另一方面,各种急危重症住院期间的急性房颤也不断增多,如在ICU患者中,急性房颤发病率5%11%;严重脓毒症患者的急性房颤发病率为6%22%,而在脓毒症休克患者达23%44%;35%的急性心力衰竭(acute heart failure, AHF)患者发生急性房颤;非心脏手术患者急性房颤的发生率为3%16%。过去20年,房颤病死率几乎呈线性增长,据估计,2017年全球因房颤直接相关死亡人数为28.7万。
AF-CARE管理途径:房颤管理的新理念
新指南提出了全新的“AF-CARE”管理途径,旨在优化房颤患者的综合管理。这一途径涵盖了四个方面:
C(共病和危险因素管理):房颤往往与多种疾病共存,如高血压、糖尿病、心力衰竭等。新指南强调,必须全面评估和管理这些共病及危险因素,以避免房颤复发和进展,提高治疗成功率。
A(避免卒中和血栓栓塞):卒中是房颤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新指南推荐更广泛地应用适当的抗凝治疗,并使用CHA2DS2-VA评分(不分性别)来协助决策,以预防卒中和血栓栓塞事件。
R(症状控制):通过心率和节律控制来减轻症状。新指南强调了共同决策的重要性,包括患者和多学科团队在内,共同决定最佳治疗方案。
E(评估和动态再评估):初级和二级医疗保健团队需要定期重新评估治疗方案,并关注新的可改变的危险因素,以减缓或逆转房颤进展,提高生活质量,预防不良后果。
共同决策与患者教育:房颤管理的关键
新指南特别强调了共同决策和患者教育的重要性。房颤的管理不应仅由医生决定,而应包括患者、家属和医疗保健专业人员在内的多学科团队共同参与。通过教育和沟通,确保所有人都能充分理解房颤的性质、治疗选择及其潜在风险,从而做出最适合患者的治疗决策。
治疗策略的更新与优化
在治疗策略方面,新指南提出了以下重要更新:
抗凝治疗:更广泛地应用适当的抗凝治疗,并使用CHA2DS2-VA评分(不分性别)来协助决策。同时,强调“安全第一”的原则,例如若房颤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则延迟复律。
复律策略:对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应立即进行电复律。对于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患者,可考虑药物复律或电复律,但若房颤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则应先进行抗凝治疗再行复律。
消融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的患者,导管消融和手术消融是有效的治疗选择。新指南强调了共同决策的重要性,在选择消融治疗时应充分考虑患者意愿和预期目标。
结语
2024年ESC心房颤动管理指南的发布,为全球房颤患者的诊疗提供了新的指导方向。新指南提出的AF-CARE管理途径,强调了共病管理、卒中预防、症状控制和动态评估的重要性,同时突出了共同决策和患者教育的关键作用。这些更新和建议,将有助于提高房颤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降低卒中和其他并发症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