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血压标准下,如何科学预防心血管疾病?
新血压标准下,如何科学预防心血管疾病?
近日,《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正式发布,对高血压的定义和分级标准进行了更新。新指南明确,在未使用降压药的情况下,诊室血压≥140/90 mmHg,或家庭血压≥135/85 mmHg,或24h动态血压≥130/80 mmHg,即可诊断为高血压。这一标准的更新,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管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新标准下的血压控制目标
根据新指南,一般患者(包括65~79岁老年人)的诊室血压应控制在<140/90 mmHg,如能耐受,建议降至<130/80 mmHg。这一目标的设定,充分考虑了我国高血压患者的实际情况和心血管风险因素。
科学预防心血管疾病
健康生活方式是基础
合理膳食:减少盐的摄入量,每日不超过5克;增加富含钾的食物,如香蕉、橙子、菠菜等;选择低脂乳制品;采用DASH饮食模式,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和低脂蛋白质。
适度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车等。运动强度要适中,避免过度劳累。
控制体重:肥胖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风险因素之一。研究表明,每增加1单位的身体质量指数(BMI),患心脏病的风险就增加4%。因此,维持健康体重至关重要。
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都会直接损害心血管系统,增加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管理压力:长期的精神压力和焦虑会导致血压升高。通过冥想、深呼吸、瑜伽等方式缓解压力,保持心态平和。
定期监测与规范治疗
定期监测血压:了解自己的血压变化情况,及时发现异常。家中应常备血压计,定期测量血压。
遵医嘱服药:对于已确诊的高血压患者,应坚持生活方式干预与药物治疗双管齐下。部分患者对长期服药心存顾虑,甚至自行减药、停药,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事实上,只要按照医嘱用药,长期服用降压药利大于弊。
重点人群关注
年轻人
近年来,高血压患者呈现年轻化趋势,这与不良生活习惯如熬夜、高盐饮食、缺乏运动等密切相关。年轻人应及早关注血压健康,定期监测血压,避免上述不良习惯。
老年人
老年人由于血管弹性下降,血压可能适度升高。但即便如此,也应积极控制血压在合理范围内。同时,老年人需特别注意冬季心血管健康,因为气温每下降1°C,心血管疾病相关死亡率就会增加1.6%。因此,冬季保暖、适度运动、健康饮食尤为重要。
心血管疾病是可防可控的。通过了解新标准,采取科学预防措施,我们完全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守护心脏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