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1部队遗址发掘确认1549名受害者,出土毒气实验遗物
731部队遗址发掘确认1549名受害者,出土毒气实验遗物
近日,哈尔滨市平房区的731部队遗址再次成为焦点。通过先进的考古技术,专家们揭开了更多关于这座曾经的“人间地狱”的秘密。遗址中发现了新的地下建筑和实验设备,揭示了当年石井四郎及其部队进行人体实验和细菌武器研究的更多细节。这些发现不仅加深了人们对那段黑暗历史的认识,也提醒我们铭记历史,防止悲剧重演。
考古发现的背景与意义
2014年5月至2017年11月,由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领衔,会同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对细菌实验室及特设监狱(“四方楼”)、锅炉房、地下回水池、焚尸炉、瓦斯实验室、瓦斯储藏室、结核菌实验室、兵器班、航空班以及细菌弹壳制造厂等10处遗址进行了连续、大规模发掘,揭露面积3.3万余平方米,出土各类遗物1000余件。
这次发掘,与以往考古工作有明显不同。七三一遗址考古发掘所涉及的年代已至近现代,是目前已知年代最晚遗存的考古揭露。从这个意义上说,延伸了中国考古学的下限。这是国内首次用考古学手段揭露抗战遗迹的有效尝试,可以看出考古发掘在近现代史迹中寻找材料的积极作用。
具体发现与证据
通过这次考古发掘,对七三一各类遗址的格局及功能有了全方位了解。一方面,完整揭露了其地下基础部分,搞清了其整体布局及功能;另一方面,采用先进仪器对其进行了实测,全方位地获取了精确数据。纠正了口述回忆和资料记述中的一些错误。如发现特设监狱的房间并非均等的,而是有大小的区别,意味着使用功能的不同。发现七三一部队毁灭犯罪证据的证据。如爆炸穴点和焚烧掩埋灰坑的发现,是七三一部队毁灭罪证的直接证据,是无可争辩的第一手例证。
出土的各类遗物系珍贵的第一手资料。特别是与人体实验有关的遗物,值得一提的是,在四方楼的一些灰坑中,出土了大量完好的灌满溶液的实验用玻璃瓶,瓶外面贴有纸质说明,可辨认出“XX毒”“赤痢”等字样。
历史真相的还原
1997年冬天,时为陈列馆工作人员的金成民前往黑龙江省档案馆查找日伪时期档案文件时,发现了一份“特别移送”档案。随后,金成民花费3个月时间,共找出400多页近16万字的相关档案。所谓“特别移送”,是指日本关东宪兵队司令部和其他参与机构将逮捕的“犯人”移送至731部队用于人体实验的行动。“特别移送”档案的发现,证实了当年被用于人体实验受害者的确切人数和具体来源,成为731部队反人类罪行不可动摇的罪证之一。截至目前,从“特别移送”档案及相关史料中查实、被731部队用于人体实验的受害者达1549人。
2015年,时任哈尔滨市社会科学院731问题国际研究中心主任的杨彦君几经周折,终于查询到《关东军防疫给水部留守名簿》原件下落。名簿原件的发现,厘清了731部队的编成状况、人员构成、人员来源、整体规模等重大基本史实问题,是又一核心罪证之一。从《名簿》中查实了3497人的信息。
遗址保护与利用
陈列馆建筑设计创意源于飞机的黑匣子,名为“黑盒”,寓意里边装有数据、机密和不为人知的731部队罪恶历史。走进展厅,人们首先看到的是由6种语言书写的“反人类暴行”主题墙,一股庄严肃穆又略带压抑的气氛扑面而来。展览从侵华日军细菌战体系、731部队、人体实验、研制细菌武器、实施细菌战、战后审判等6个部分层层递进。“人体实验”展厅内,3堵高3.6米、宽2.5米的档案墙让人泪目,墙上展示着研究团队从美国国会图书馆拿到的3份多达8000余页的人体实验报告及调查报告。下方抽屉中摆放着档案仿真复制件和翻译件,可供观众翻阅。
陈列馆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生动的课堂。近年来,陈列馆充分发挥全国爱国主义示范教育基地和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的双基地作用,不断创新思路,积极探索多种宣传形式,持续扩大展馆国内国际影响力和传播力。2018年12月,陈列馆被授予首批“黑龙江省青少年教育实践体验基地”,如今已与130余所大中小学校建立思政教育研学基地合作共建关系,并定期举办多种主题宣讲和纪念活动,发挥“陈列馆第二课堂”作用,引导青少年不忘民族苦难历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国家观。此外,陈列馆还善于利用多种平台进行宣传,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主题宣讲直播活动,并利用数字技术和新媒体平台成功举办13场线上参观陈列馆直播活动,引导广大青少年勿忘历史,以往鉴来。
未来展望
2023年,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行档案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又是一个新的起点。李陈奇说:“下一步,我们将配合哈尔滨市土地储备回收开展考古工作,拟发掘对象均位于遗址核心区内,包括病毒实验室、特殊武器研制厂、第一仓库地下基址,拟发掘面积共计约2.3万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