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家藤茶博物馆开馆,来凤县打造“中国藤茶之乡”新名片
全国首家藤茶博物馆开馆,来凤县打造“中国藤茶之乡”新名片
近日,全国首家藤茶博物馆在湖北省恩施州来凤县正式开馆。这座博物馆不仅展示了藤茶3000多年的历史和文化,还通过沉浸式体验让人们深入了解这一“土家神茶”的魅力。作为“中国藤茶之乡”,来凤县正借助博物馆进一步扩大藤茶的影响力,推动藤茶产业的发展。
藤茶:千年古茶的现代新生
藤茶,又名山甜茶、龙须茶,其历史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最早在《诗经》中被称为古茶钩藤,产自湖北恩施来凤,是当地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藤茶,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茶叶,而是一种具有极高药用和保健价值的植物。外形独特,叶片呈条索状,表面覆盖着一层白霜,犹如银霜披挂。
藤茶在土家族文化中举足轻重,已有数百年饮用历史,被誉为土家人的“平安茶”“长寿茶”。民间流传有“藤茶救兵”等美丽传说,以及名医李时珍寻访藤茶的历史,为其增添了神秘色彩。
神奇的保健功效
藤茶富含黄酮类化合物、氨基酸、二氢杨梅素、维生素等多种有益成分,具有降血压、保肝护肝、降血脂、清热解毒、抗菌消炎、提高免疫力等功效。在土家族文化中,藤茶被誉为“平安茶”“长寿茶”,并有“藤茶救兵”等传说。
藤茶富含黄酮、氨基酸、维生素和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其营养成分优于一般茶叶,尤其是黄酮类化合物和硒的含量远高于绿茶和花茶。藤茶富含硒,元素符号为Se,它是人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民间用它制成清醇的“白茶饼”,因其独特风味和功效而流传到南洋一带,至今东南亚各国仍享有盛誉。
从野生到产业化
2003年,向班贵和团队开展的“藤茶仿野生栽培与加工技术研究”通过成果鉴定,选育新品种“凤鸣藤茶”通过审定,来凤从此进行大面积人工种植藤茶,并在武陵山区推广数千亩。2008年,来凤藤茶“扦插”技术出现,使原来移栽育苗三年生产周期缩短为当年即种即收,生产成本降低80%,种植面积逐年增长到十万亩。
目前,全县藤茶种植面积近10万亩,带动2万余农户增收,形成了初具规模的藤茶产业集群。跨山出海的藤茶产业已成为来凤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金钥匙”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引擎,“中国藤茶之乡”的金字招牌正持续擦亮。
创新发展:从茶饮到全产业链
近年来,来凤藤茶不断创新产品形态,开发出藤茶牙膏、藤茶啤酒、藤茶咖啡等衍生产品,充分挖掘藤茶的保健价值。同时,藤茶产业也积极拥抱数字化和智能化,推动产业升级。
博物馆:文化传承的新起点
作为全国首家以“藤茶”为核心的主题博物馆,来凤藤茶博物馆展示了藤茶的发展历史和文化遗产,吸引了大量游客。博物馆的建成让更多人了解到来凤藤茶的文化和历史,加深了对藤茶特性的理解。
“展馆内部有许多画面、文字和模型,展示了藤茶发展的历史和文化遗产,还有各种茶杯、茶叶和制茶工具等等。我会推荐给亲朋好友们,可以来这里体验一下浓郁的茶文化氛围,感受藤茶文化的独特之处。”游客杨迪琳表示。
展望:从“中国藤茶之乡”到世界舞台
来凤县县长张作明表示,近年来,来凤藤茶的过硬品质饱经市场考验,其作为“绿色产品、健康饮品”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下一步,来凤县将深入贯彻落实“三茶统筹”,始终锚定“全国藤茶产业核心区(中国藤谷)”定位,拿出真金白银,从藤茶生产加工、创新赋能、品牌打造、市场拓展等环节给予大力支持和政策支撑,着力推进产业化布局、科技化赋能、品牌化建设、规范化运营,推动藤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随着新式现调制茶饮强势崛起,传统茶再次焕发新的活力,带火了一批原料茶。来凤藤茶具有低热代糖、养生功能、清爽口感等年轻群体喜欢的特征,符合未来调饮茶健康要求,来凤藤茶的爆点可能会出现在其无咖啡因、富硒、肠道改善等方面,在不久的将来,期望看到来凤藤茶调饮茶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