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国学者聚五台山,深入探讨佛教典籍历史与文化
17国学者聚五台山,深入探讨佛教典籍历史与文化
2024年8月11-14日,第六届五台山信仰与文化国际学术论坛在五台山大圣竹林寺成功举办。此次论坛由山西省佛教协会、五台山佛教协会指导,五台山东方佛教文化研究院、大圣竹林寺主办,清华大学道德与宗教研究院、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拔地入云计划协办。来自中国、加拿大、日本、韩国、德国等17个国家和地区的50多位学者参加了此次论坛,共同探讨佛教典籍的历史与文化故事。
论坛由开幕式、14场部会、闭幕式和参访组成。开幕式于8月11日在五台山东方佛教文化研究院开幕,山西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省宗教事务局局长)黄杰等地方领导、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山西省佛教协会会长、五台山东方佛教文化研究院院长妙江长老以及诸位国内外参会学者列席并讲话。
14场部会围绕佛教典籍的不同方面展开深入讨论:
文本流变:宽广法师比较了菩提迦耶的金刚宝座塔和北京真觉寺金刚宝座塔,阐述了一个神圣空间从印度“迁译”到中国的过程。武汉大学讲师刘丹聚焦敦煌文献中的《十诵比丘戒本》,考察推测其可能是379年至403年之前翻译的戒本。日本龙谷大学研究生王若宾考察了裴休《劝发菩提心文》在佛教圈的流传与影响,提出在传统意义上的汉传佛教的核心地带外,还在日本、契丹、西夏、云南(阿咤利)佛教中有所传播,产生过或大或小的影响。
文本与图像:四川大学助理研究员刘益民与浙江大学教授孙英刚对《大慈如來告疏》中“贪王”一词重新释读,指出中古時期并没有所谓“佛王”的理念,“贪王”是明确见诸佛教经典的记载。上海大学教授陈菊霞和博士研究生刘宏梅研究了榆林窟第12、16窟主室窟顶四披的千佛图像及题名,指出佛名依据敦煌十六卷本《佛说佛名经》第十四卷抄写而来,且16窟佛名衔接12窟佛名抄写,说明了作为慕容家族窟的第12窟和作为曹家窟的第16窟之间的关联性。
圣典与俗典:印度夏达尔大学博士研究员沃霹雳通过对藏经文本和历史资料的分析并对比主要佛教派别(包括上座部、大乘和金刚乘)在戒律的“违犯”和“无犯”上的差异,认为对“无犯”的争论是导致佛教部派分裂的一个重要因素,指出“无犯”在造成僧众戒律的复杂性和部派分裂的多面性中的重要作用。复旦大学博士研究生王子鑫讨论了“佛教讲经庄严文”的应用,指出讲经仪式首尾存在的移转功德环节,所涉及的功德来源及施受方有时有所不同。
翻译: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博士研究生郑宇轩探讨了前凉与后秦的两份佛经“后记”及其佛教皇权形态。英国独立学者倪建宁聚焦《六度集经》第52号经《之裸国经》的翻译词汇选择和典故运用,使读者联想到中国传统相关的非佛教经典文本,她提出这部文本很可能是在中国撰写的,成于公元三世纪中后期的吴国。
经藏:美国洛杉矶西来大学教授龙达瑞探索了明代朝廷向五台山敕赐的《永乐北藏》和藏传佛教的《甘珠尔》,讨论了朝廷和佛教在五台山的关系。浙江大学博士后李周渊比较了《碛砂藏》江浙本地刻工作品和福建刻工作品,发现福建刻工在笔画间距、字间距、笔画粗细变化上更匀称完整,认为《碛砂藏》宋刻本由于福建刻工的到来而别具一格。
体裁:加拿大萨斯喀彻温大学副教授纪强介绍了圣教一词在东亚佛教传统中的出处及其在中国、朝鲜和日本被佛教学者的广泛应用,提出日本学者以此区分本宗的圣教书籍和其他宗派圣教书籍的方法,揭示了宋代早期中国僧众学者放弃使用该术语的原因。比利时根特大学博士后方洛杭讨论了晚唐至北宋早期禅史中阿难传的文本内容及其演变过程,分析了阿难形象在这些禅史中的异同,探讨了印度祖师在禅史中的重要性。
禅典: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山部能宜试图解明汉文禅经的成立情况,指出有比较合理结构的《思维略要法》的内容有可能混入内容极为混乱的《五门禅经要用法》,后者可能节略了部分《禅秘要法经》。
通过这次论坛,与会学者不仅深入剖析了佛教书籍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还揭示了佛教文化的深厚底蕴。论坛的成功举办,进一步推动了佛教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交流与传播,为佛教典籍的研究与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