铃木修中国往事:感谢老爷子的保守和顽固
铃木修中国往事:感谢老爷子的保守和顽固
12月27日,日本铃木汽车发布讣告,前社长铃木修因恶性淋巴瘤于25日下午去世,享年94岁。这位在位长达40多年的掌门人,将铃木汽车从一家销售额3233亿日元的企业发展成为销售额达3万亿日元的巨头。在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中,铃木修的"保守"和"顽固"性格,反而成为了推动中国本土汽车品牌崛起的重要推手。
四个奥拓的故事
90年代,为了发展小轿车并帮助军工企业实现军转民,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引进了第二代奥拓的生产线,分别交给重庆长安、湘潭江南、吉林江北和西安秦川四家军工厂生产。其中,重庆长安奥拓最为成功,从1995年进入中国市场到2008年,用13年时间创造了50万辆的销售神话。1995年,长安铃木开创了国内分期购车的先河,"首付一万八,奥拓开回家"的广告铺天盖地。到1998年,长安铃木已初步形成年产奥拓轿车10万辆的生产能力,国产化率达到86%。
吉林江北奥拓由吉林江北机械厂生产,在20世纪90年代红极一时,一度成为吉林市独特的出租车风景线。西安秦川奥拓起初与长安奥拓竞争激烈,但1998年长安奥拓升级推出快乐王子等车型后,秦川奥拓逐渐难以招架,只能不断降价吸引消费者。湖南江南奥拓则在2003年以2.98万元的"低价王"称号轰动整个车市,后被众泰收购重组,生产江南TT等车型。2021年,江南奥拓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
奥拓的发动机排量从最初的0.66升三缸发动机(63马力)发展到0.8L和1.0L(最大71马力)。虽然与今天动辄几百马力的电动车相比显得微不足道,但在那个年代,奥拓凭借其省油、保养省钱、修车便宜的特点,成为了那个时代的神车。拥有奥拓的感觉,不亚于现在开奥迪宝马。
鲸落万物生
2003年,比亚迪收购了西安秦川77%的股份,之后又逐步完成了全面收购,获得了造车资质,从而得以进入汽车制造领域。在西安秦川奥拓的基础上,诞生了比亚迪第一款车——福莱尔。福莱尔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奥拓的底盘技术,同时在外观和乘坐空间进行了重新设计和优化,使其更符合中国消费者的需求。车身尺寸相比奥拓有所增大,内部空间更加宽敞。之后,比亚迪推出了F3等车型,并迅速发展成为中国汽车市场的领军者。2024年,比亚迪销量超过427万辆,拥有比亚迪、腾势、方程豹、仰望四大品牌,成为中国汽车市场、全球新能源市场的冠军。
吉林江北被李书福的弟弟李书通接手,成为上海杰士达的一部分,但并未成功转型。最终,吉林江北并入吉利,成为吉利汽车的一部分。
长安自主的崛起
长安的发展历史上,有一位重要的掌门人叫尹家绪。1999年,尹家绪带领团队去日本拜访铃木修,但铃木修临时取消了会面,并不愿意给长安导入新车,只愿意将淘汰车型拿到中国。这让尹家绪备感羞辱,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自主品牌做起来。为了自主研发,尹家绪提高了研发人员的收入,人均年收入达到2万元,远高于长安汽车员工的平均工资。1999年,长安召开了历史上首次产品规划会,确定开发下一代微车CM8。2004年9月16日,历时33个月,长安CM8上市,标志着长安自主开发的起步。
如今,长安已经形成了五国九地的研发布局,诞生了阿维塔、深蓝、启源等品牌,有了SDA这样软件定义汽车的架构,2024年长安汽车自主品牌销量达到223万辆。
铃木修是一个固执和保守的人,坚持造小型车,坚决不造大车。这种策略在日本本土市场取得了成功,但在全球化的今天,却限制了铃木的发展。在中国市场,铃木修的"保守"和"顽固"虽然让铃木最终退出了中国市场,但却间接促进了中国本土汽车品牌的发展。2024年,与奥拓有渊源的长安、吉利、比亚迪三家车企合计销量接近900万辆,仅次于丰田和大众的全球销量。
在铃木修先生离世的2024年,本田和日产在东京共同宣布开启合并谈判,作为日产的子公司,三菱汽车也会并入。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汽车工业的格局正在发生巨大的转变。
本文原文来自易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