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1380年胡惟庸案:明朝废相制度的开端

创作时间:
2025-01-21 20:38:05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1380年胡惟庸案:明朝废相制度的开端

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谋反为名,诛杀宰相胡惟庸,并废除了延续上千年的宰相制度。这场震惊朝野的政治风暴,不仅改变了明朝的政治格局,也成为了中国古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案例之一。

01

明初政坛的风云变幻

明朝初年,朱元璋依靠淮西子弟打天下,建立了庞大的朱明王朝。在开国功臣中,绝大多数都是淮西人,形成了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集团。与之相对的是以刘伯温为首的浙东集团,这一派以文人居多,但在大明王朝的“上市”过程中,没有分到多少“股份”。

开国之初,李善长当之无愧地成为了中书省左丞相。徐达长年领兵在外,中书省实际上是李善长一人独相。文武两套系统都把持在淮西人手上,这让身为天下之主的朱元璋深感不安。手下的人铁板一块,对于皇帝来说,绝对是一个醒不过来的噩梦呀!

02

胡惟庸的崛起

1370年,李善长因“生病”辞去了丞相之位。朱元璋与刘伯温有过这么一次对话。朱元璋问:伯温啊,现在老李下岗了。你看中书省丞相那把椅子该让谁坐好呢?朱元璋先后提出了杨宪、汪广洋和胡惟庸三个人选,但刘伯温都一一否决了。最后,朱元璋没有听刘伯温的话,真就让杨宪当了宰相。结果这老哥作风太过刚猛,没几个月的功夫就被淮西帮给抬走了。杨宪倒台后,朱元璋只得让淮西出身的胡惟庸上了。

胡惟庸是个很合适的人选,一方面他是淮西党,用他当丞相,不至于太过刺激老兄弟们。另一方面,胡惟庸一向“谄媚顺上”,是个听领导话的好同志。但刘伯温对他的评价却是:野牛拉车,迟早车毁人亡。

03

朱元璋的忍耐与谋划

胡惟庸确实胜利了,但其实他自身并不清楚真正的原因。并不是他比刘基多强,而是因为朱元璋站到了他这一边。因为朱元璋很清楚,不管淮西集团与浙东集团谁胜利,最终的受益人都是他,可以保证自己皇权的至高地位。而朱元璋之所以选择胡惟庸,就是因为他的威胁小,但胡惟庸显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刘基被打垮以后,胡惟庸越发的猖狂,贪污受贿,排挤对自己顺从的人,甚至还敢挑战朱元璋的权威,私自截留下属奏章,决定官员的升降,处决犯人,都没有得到朱元璋的批准;洪武六年,胡惟庸排挤掉另一位宰相汪广洋,独揽丞相大权,达7年时间之久。

朱元璋是一个权力欲望很强的人,他之所以受委屈7年,是因为他的目标太过强大,不是李善长,不是胡惟庸,也不是胡惟庸集团,而是在中国延续了上千年的丞相制度。朱元璋登基称帝以后,深深地感受到丞相制度对自己权力的限制,因为他认为天下是他打下来的,为何要与人分权?但丞相制度已存在上千年,不管是大臣还是一般的百姓都在心里认同是必不可少的,想要废除,难度非常大,必须要有一个充分的理由,而胡惟庸正式最合适的人选,朱元璋要做的就是对等待时机。

04

胡惟庸案的爆发

洪武十二年(1379年)九月,占城(今越南中南部)来贡,胡惟庸和当时的右丞相汪广洋等人匿而不奏,结果被太监告发。明太祖闻知勃然大怒,言辞斥责省臣。但胡惟庸和汪广洋将责任推到礼部头上,而礼部则反唇相譏,归咎于中书省。这种相互推諉扯皮,使得朱元璋更為惱火,於是將一干人等全部囚禁起來,讓他們招出主謀。不久,汪廣洋被處死。接着又以汪廣洋曾違法納沒官婦女為妾,下令查究胡惟庸及其六部堂屬的罪行。至此,明太祖與胡惟庸朋黨的矛盾已趨於白熱化。

洪武十三年(1380年)正月,胡惟庸義子涂節自首上告胡惟庸謀反。明太祖隨即下令逮捕胡惟庸、陳寧和涂節等人,並以「擅權枉法」罪加以處死。

胡惟庸被殺後,此案並未了結,他的罪名也在不斷升級。開始只是說胡惟庸「擅權植黨」,後來,又加上了「通倭」、「通虜」和「謀反」等罪名,並不斷牽連、擴大化。該案的同謀犯越查越多,牽涉的面也越來越廣,株連蔓引,持續了數年也未能了結。

05

惨烈的株连九族

胡惟庸案是明朝时期著名的株连案件之一。明朝的株连制度源远流长,从夏商时期的军令状到明清时期的法律条文,都有相关记载。胡惟庸案中,胡惟庸被诛九族,其家族成员无一幸免。据记载,胡惟庸案前后牵连三万余人,其中包括开国功臣之首李善长。这场政治风暴不仅改变了明朝的政治格局,也成为了中国古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案例之一。

06

历史的争议与反思

胡惟庸案在历史上一直存在争议。有人认为胡惟庸阴谋造反,罪有应得;也有人认为是朱元璋处心积虑谋害胡惟庸,目的是废除宰相制度,加强皇帝集权。事实上,胡惟庸案不仅是个人恩怨,更是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加强皇权的重要手段。通过胡惟庸案,朱元璋成功地削弱了丞相的权力,加强了皇权的集中,为明朝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基础。

然而,这场政治风暴也暴露了朱元璋的猜忌和残暴。胡惟庸案牵连甚广,导致大量无辜者受牵连,破坏了社会亲情网络,甚至激发了幸存者的复仇心理,从而产生更多不稳定因素。这场风波不仅改变了明朝的政治格局,也成为了中国古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案例之一。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