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中国海军发展史:三航母只是开始,全球第二离美国仍旧很远

创作时间:
2025-01-22 01:16:14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中国海军发展史:三航母只是开始,全球第二离美国仍旧很远

从甲午海战的惨败到现代三艘航母的服役,中国海军走过了130多年的风雨历程。如今,中国海军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但与美国等海军强国相比,仍有不少差距。本文将带你回顾中国海军的发展史,展望未来的发展之路。

甲午之耻:中国海军的覆辙

1894年,中日两国在朝鲜半岛爆发战争,这场战争被后世称为“甲午战争”。在这场战争中,清朝的北洋水师与日本海军爆发了著名的“黄海海战”和“威海卫海战”。尽管清军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战列舰和巡洋舰,但最终却在两场海战中节节败退,元气大伤。

其中,黄海海战最为凶残。9月17日清晨,双方在黄海相遇,北洋水师统帅丁汝昌本欲采取远距离射击的守势作战,但旗舰钻石号受到日舰猛攻,丁汝昌不得不改为近距离会战。双方舰炮的硝烟很快笼罩了整个黄海,场面极其惨烈。仅仅一个上午的时间,清军就有6艘舰船被击沉,200余名将士阵亡,钻石号也负重伤。余下的清军舰只只能狼狈逃窜。

黄海之战,清军元气大伤。接下来的威海卫海战更是一败涂地。2月9日,包括丁汝昌在内的清军主力被日军团团包围于威海卫,陆上炮火凶猛,疲惫的清军无力反击。丁汝昌绝望之际写下最后的家书,随后吞服鸦片自尽,同时还有多名将士如法炮制,殉国殒命。

就在丁汝昌含恨自尽后不久,清军残部被迫投降。历时7个月的甲午战争,就此结束。中国海军在这场战争中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创,一度陷入了全面低迷的泥淖之中。直到几十年后,才有了彻底的振兴。

杨槱的拳拳报国之心

甲午战争爆发之时,正值未来中国海军工业的建设者杨槱年幼。那一年,8岁的杨槱亲眼目睹了英国舰队在上海滩头炮轰平民的悲惨一幕。在一片硝烟弥漫中,杨槱看到不远处一名中国平民被炮火炸得血肉横飞,惨不忍睹。这令年幼的他备受震撼,同时也种下了报国建船的理想。

从那时起,杨槱下定决心要为中华民族建造强大的海军力量,摆脱被外国列强欺凌的命运。1935年,杨槱怀着对祖国的赤诚之心,背井离乡,远渡重洋前往英国深造。在格拉斯哥大学造船系,杨槱学习造船理论知识,同时还勤恳实践,参与各类造船活动。无论是在设计工作室还是车间一线,杨槱都孜孜不倦地钻研学习。

1940年,杨槱以优异成绩获得一等学士学位。按照惯例,他本可继续深造,攻读博士学位。然而,面对家国遭受战火蹂躏的局面,杨槱坚持返回祖国,投身国家建设的伟业。归国后,杨槱投身于中国船舶工业,为国家的造船事业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在上海,杨槱先后担任船舶工业管理局设计院副院长、造船设计研究所所长等职务。在从事实践工作的同时,他还非常注重人才培养,手把手传授弟子造船的理论和技艺。黄旭华和朱英富,就是在杨槱的薰陶下成长起来的,后来分别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和“中国首艘航母总设计师”。

正是有了杨槱等一代报国者的不懈努力,才为重振中国海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尽管与发达国家相比,当时中国的海军力量十分薄弱,但杨槱从未放弃过梦想。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依然在为祖国的海防事业而努力奋斗。杨槱就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体现,他的拳拳报国之心将永远激励着后人不懈奋斗。

黄旭华与中国核潜艇之路

黄旭华出生于1924年,祖籍浙江绍兴,家中世代行医。年少时期,他也一直怀揣着成为一名医者的梦想。然而,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硝烟遍及祖国大地。为了躲避日军的轰炸,黄旭华和同学们不得不躲藏在山林深处上课,头顶上是敌机的怒吼,生死一线之隔。

这一连串残酷的经历,让黄旭华开始反思自己原有的人生规划。他意识到,仅仅救死扶伤是不够的,祖国正遭受前所未有的苦难,亟需有人用科技力量来救国。于是,黄旭华放弃了行医的道路,转而投身船舶和航空事业。

1945年,黄旭华考入国立交通大学造船系。在校期间,他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多位国内著名造船大师的赏识和指点。毕业后,黄旭华被分配到军事委员会的造船处工作,从事潜艇设计和建造。凭借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勤恳的工作态度,黄旭华很快成长为造船领域的佼佼者。

1958年4月至7月,中国曾向前苏联索要后者承诺的核武器和核潜艇,但遭到拒绝。同年夏天,时年34岁的黄旭华突然接到一项绝密任务,被派往辽宁省的葫芦岛。直到这时,他才知道自己已被选中参与一项“09” 的机密工程,即我国第一艘核潜艇的研制工作。

为了保密,黄旭华从此“人间蒸发”,与家人断绝了一切联系。他带领科研团队在葫芦岛默默耕耘,艰难跋涉在核潜艇设计的未知领域。当时,核潜艇仍是一项最前沿的尖端科技,相关资料付之罕有。最初,科研人员连核动力是如何为潜艇提供动力都一无所知。

尽管困难重重,但黄旭华和团队并未气馁。他们自主研究,不断探索,终于在1970年代初,摸索出了一条可行的发展道路。经过十年的努力,我国第一艘核潜艇“092”级于1970年开工建造,1974年下水服役。这标志着中国正式跻身世界核潜艇的行列。

从此,黄旭华率领团队又接连攻克了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使我国核潜艇的水平稳步提升。他还亲自参与了多次极限深潜测试,为祖国的海防事业贡献了毕生心血。正因有了黄旭华这样的科技报国者,才有了今天中国海军的强大。

朱英富与辽宁号航母

朱英富出生于1934年,祖籍安徽省怀远县。年少时,他就被父亲的航海生涯所深深吸引。1953年,朱英富考入上海交通大学船舶工程系。在校期间,他努力钻研造船知识,同时也受到前辈杨槱、黄旭华等人的悉心指导。

1957年,朱英富以优异成绩获得学士学位。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军工航空工业部第七研究院工作,从事航空航天相关研究。1963年,在国家迫切需要航母的背景下,朱英富奉命组建中国第一支航母研究团队。

从那时起,朱英富就专注于航母的研究设计工作。他倾注全力钻研有关理论和实践问题。由于缺乏先例可循,朱英富多次陷入瓶颈,但他从未放弃。与同事们一同披星戴月,终于在多个关键技术环节取得突破。

1970年代后期,朱英富的团队初步完成了中国首艘航母的设计方案。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中国一度搁置了航母建造计划。直到1985年,国家才重启这一工程。

次年,朱英富作为总设计师,亲自前往前苏联采购第一艘航母的平台——盖棺论割伤号航空巡洋舰。这艘当年苏联海军的骄傲,最后也成为了中国海军振兴的重要一环。

从运输到改装,朱英富和团队历经重重艰辛,终于在1998年,中国首艘航母—辽宁号正式下水。2012年,辽宁号通过最后的海试,正式加入中国海军序列,担负起训练和试验的重任。

朱英富在辽宁号建造期间,几乎全身心投入工作。他时常在夜深人静时踱步舰岛,思考着面临的艰难曲折。作为一名老航母人,他深知中国和世界先进国家在航母领域的差距有多大。

辽宁号服役,只是中国航母事业的起点。朱英富深知,中国若想追赶上世界航母强国,前路异常漫长。因此,在辽宁号服役后,他又继续带领团队开始国产航母的研制工作。

2017年,我国第一艘国产航母001A型舰试下水,其设计和部分自主化技术就源自朱英富的团队。此外,朱英富还参与了中国神盾驱逐舰052C/D的设计研发,为中国海军立下了先锋力作。

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朱英富依然在为祖国的海防事业贡献力量。他用毕生的心血,为中国追赶世界航母强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正是有了像朱英富这样的钻研者,中国海军才能日新月异、勃勃生机。

追赶世界航母强国的漫漫长路

中国海军发展至今,已拥有3艘航空母舰编入序列,其中包括辽宁号、山东号两艘常规动力航母,以及国产首艘003型核动力航母福建舰。但与美国相比,中国在航母领域的差距依然巨大。

作为目前全球唯一的超级航母强国,美国海军现役有11艘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另有3艘福特级新型核航母正在服役或建造之中。其中,福特级航母不仅舰载机数量更多,而且还采用了全新的电磁弹射系统和阵地防御系统等先进装备。

相比之下,中国的3艘航母虽然规模不小,但在关键技术方面与美国存在较大差距。例如中国航母目前仍在使用旧式的蒸汽弹射器,而未能装备与美国相当的新式电磁弹射系统。此外,中国航母的机库和飞行甲板面积也较小,限制了可载机数量。

为了赶超美国,中国正在加紧国产航母的建设步伐。预计到2035年,中国将拥有6艘航母编队,其中包括4艘核动力航母。不过,即便到那时,中国与美国的差距仍将十分明显。

因此,从现在起至2049年,中国海军将面临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在这期间,中国需要不断研制和量产新型航母,缩小与美国在关键技术领域的差距,逐步实现整体实力的赶超。

与此同时,中国还需要培养大量航母指挥、飞行员等专业人才。航母作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仅靠单单拥有航母本身是远远不够的。相比之下,美国在航母作战方面积累了近一个世纪的经验,具备明显的人才优势。

为了弥补这一劣势,中国海军一直在全力培养新一代航母指挥人才。2012年辽宁号交役后,就曾有多批次官兵被派往俄罗斯和巴西,接受相关培训并驾驶辽宁号执行首次环球航行。

如今,一批新兵正在接受专门的航母舰载机飞行员培训。他们要学习如何在狭小的航母甲板上安全起飞和着陆,以及掌握一系列特殊技能。只有大量这样的优秀飞行员储备,中国才能充分发挥航母的战斗力。

可以说,追赶世界航母强国的道路将异常曲折和漫长。但只要我们不懈努力、勇攀高峰,就一定能够最终到达目标。中国海军正在逐步壮大,而三艘航母仅仅是个开始。相信总有一天,中华雄狮的呐喊将在浩瀚大洋上回响。

本文原文来自百度百家号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