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会变“吐槽大会”,学生心理健康亮红灯?
家长会变“吐槽大会”,学生心理健康亮红灯?
“最近一次家长会上,当老师点名批评小明成绩下滑时,小明妈妈忍不住脱口而出:‘你怎么这么不争气!’一时间,原本安静的教室里,类似的抱怨声此起彼伏。这样的场景,如今在不少学校的家长会上屡见不鲜。家长会本应是家校沟通、共促学生成长的平台,却常常演变成一场‘吐槽大会’,不仅未能有效解决问题,反而可能加剧学生的心理负担。”
家长会变“吐槽大会”,学生心理健康亮红灯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家长会在家长和老师间变成了“吐槽大会”,频繁的指责和批评让学生们的心理健康亮起了红灯。根据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显示,参与调查的3万多名青少年中,抑郁检出率为14.8%,其中有4%属于重度抑郁风险群体,需要干预。此外,绿萝心数对全国2万所中小学校学生测评抽样结果显示,超过16%的学生出现焦虑情绪,超过1/4的学生出现失眠症状,有20%学生受不同程度的学业压力影响,12%学生受不同程度的人际压力影响。
这些数据背后,是无数个像小明一样的孩子,他们承受着来自学业和家庭的双重压力,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党委书记乔志宏指出,今天给孩子造成心理负面影响的主要是学业压力。学业压力可能表现为同伴压力。比如,你学习差,老师不喜欢你,同学也不喜欢你,你在学校里的环境就不好。不少家长只看重学习,以分数为评价标准,忽视了对孩子情感和心理需求的关注。
为什么家长会会变成“吐槽大会”?
家长会之所以会变成“吐槽大会”,根源在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存在的一些误区。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所副研究员单志艳指出,在一些家庭中,家长对孩子高期望、高控制、多包办、多批评,导致孩子没有自我,人格发展不完善,容易埋下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的隐患。此外,一些家长缺乏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往往采取简单粗暴的批评和指责,这不仅无法解决问题,反而可能加剧孩子的心理负担。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教育部家校社协同心理关爱平台首席专家郑日昌指出,现在许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家长老怕他不成才,过度关心、过度保护、过多关爱,这反倒害了孩子。这好比对一棵小苗不停浇水施肥,怕它长得慢,再拔一拔、晃一晃,现在这种揠苗助长的情况并不少见。部分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伪爱”。不少父母举全家之力,给孩子买学区房、给孩子报补习班,并且一天到晚提醒孩子:父母把所有都给你了,你学不好对不起我们。但父母给孩子的爱,是他真的需要的吗?不可能人人都是“学霸”,这就给孩子造成很大压力。
如何改变这一现象?
要改变家长会变“吐槽大会”的现象,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建立更加健康、积极的沟通方式。美国知名教育家、作家米歇尔.伊卡德的《青春期关键对话》中,就为家长们提供了一个BRIEF对话模式:
- B——Begin peacefully :心平气和地开始对话;
- R——Relate :与孩子共情,做好情感联结;
- I——I :“我”主动提出问题,收集信息;
- E——Echo :父母要重复听到的话;
- F——Feedback :父母要给出反馈;
例如,当孩子成绩没考好,瞒着不告诉家长时,家长可以采用这种模式进行沟通。第一步,无论觉得孩子做得如何不对,都要记得心平气和地引导孩子和父母聊聊成绩。第二步,如果孩子愿意交流,父母一定不要再去批评孩子没考好,或者责怪他瞒着不说,而应该给予理解和支持。可以说:“你能跟妈妈说实话,一定是拿出了很大的勇气。不需要再瞒着成绩,感觉是不是好一些?妈妈愿意帮助你,那我们接下来看看应该怎么办呢?”第三步,提问,收集更多孩子的信息。比如问,考试之前你有意识到会考不好吗?撇开成绩不谈,你觉得最近的学习情况如何?有什么困惑吗?需要帮助吗?第四步,总结、重复孩子的话,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和尊重。最后,给出建设性的反馈和建议。
此外,学校也可以通过举办家长学校、家庭教育讲座等方式,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同时,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不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要关注其品德、兴趣、能力等多方面的发展。
成功案例:从“吐槽”到“共情”
某小学曾经也面临家长会变成“吐槽大会”的困扰。后来,学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定期举办家庭教育讲座,邀请专家为家长讲解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和正确的教育方法;建立“家长学校”,为家长提供系统的学习和交流平台;开展“家校共育”活动,让家长亲身体验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家长会的氛围发生了明显变化。家长们开始更多地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而不是仅仅盯着成绩。一位家长感慨地说:“以前总觉得孩子不听话,现在才发现,原来是我们自己太急功近利了。学会倾听和理解孩子后,发现他们其实有很多闪光点。”
家长会变“吐槽大会”的现象,折射出当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它提醒我们,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比单纯追求成绩更为重要。只有当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合力,才能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更加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让我们共同努力,让家长会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平台,而不是压力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