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经验”:从源头预防暴力犯罪的基层治理智慧
“枫桥经验”:从源头预防暴力犯罪的基层治理智慧
“枫桥经验”起源于1963年的浙江诸暨枫桥镇,最初是当地干部群众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创造的依靠群众就地化解矛盾的做法。经过60多年的发展,这一经验已经从地方治理实践上升为全国基层社会治理的典范,其核心理念是“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枫桥经验”的核心:预防为主,依靠群众
“枫桥经验”的精髓在于预防为主、依靠群众。通过建立完善的矛盾纠纷排查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化解潜在的矛盾纠纷,防止其演变为暴力犯罪。同时,充分发挥群众的力量,调动各方积极性,形成社会治理的合力。
例如,在浙江省湖州市,公安机关创新推出了“生态联勤警务”模式,整合公安、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多部门力量,共同守护绿水青山。这种跨部门协作机制,不仅有效预防了环境领域的违法犯罪,也为其他领域的社会治理提供了有益借鉴。
创新实践:科技赋能,多元共治
随着时代的发展,“枫桥经验”也在不断创新。各地积极探索将现代科技与社会治理相结合,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治理效能。
在江苏无锡旺庄派出所,创新推出了“数治旺庄”的红、黄、蓝三类风险等级评估标准。这种数字化风险评估机制,能够精准识别潜在的矛盾纠纷,实现“多元化服务、一站式解忧”,让有矛盾纠纷调解需求的群众“一趟不用跑”。
南京至盐城高速公路扬州段工程中,中化学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与江苏瑞沃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探索“央企+民企”合作下的“党建+”模式,打造全链条的矛盾纠纷防范化解流程。
四川康定则规划设计了一套数字化管理平台,探索基层社会的“三房”数字化治理新模式,通过科技手段提升社会治理的精准度和效率。
专家视角:从源头预防,构建和谐
在劳动关系领域,专家团队通过“把脉问诊”、“个性化诊疗”等方式,助力企业和谐发展,从源头预防化解风险。
南京江北新区沿江街道创新建立了“街道+社区”为半径的“微网格”服务圈,通过专家团“出诊”、品牌服务、就业帮扶等多元化举措,成功打造了全国首批基层劳动关系公共服务样板站点。
启示与展望
“枫桥经验”之所以能够历久弥新,关键在于其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注重从源头预防和化解矛盾。在新时代,这一经验不仅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更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宝贵经验。
通过不断创新和发展,“枫桥经验”正在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其蕴含的群众路线、预防为主、多元化解等理念,将继续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中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