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纯如和鲁照宁:铭记南京大屠杀的两位英雄
张纯如和鲁照宁:铭记南京大屠杀的两位英雄
2025年1月,两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相继离世:97岁的艾义英和92岁的伍秀英。随着他们的离去,在册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仅剩30人。时间的流逝,让这段历史的见证者越来越少,但有两个人的名字,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记忆中:张纯如和鲁照宁。
张纯如:用一本书唤醒世界
1997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60周年纪念日,一本名为《南京大屠杀:被二战遗忘的浩劫》的书在美国出版。这本书的作者,是年仅29岁的美籍华裔作家张纯如。
张纯如出生在美国新泽西州,祖籍江苏。1989年从伊利诺伊大学毕业后,她曾在美联社和芝加哥论坛报当记者,后来又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得写作学位。1995年,张纯如专程来到南京,实地调查和收集南京大屠杀的资料。她采访了多位幸存者,查阅了大量历史档案,包括当年留在南京的外国传教士、大学教授、医生、商人的日记,以及当年参与暴行的日本兵的日记。
经过两年的辛勤工作,张纯如完成了这部震撼人心的作品。书中以凝重、流畅的笔调,强烈的正义感和浓浓的炎黄子孙的民族情结,揭露了侵华日军在南京所犯下的种种暴行。该书出版后在美国引起了强烈反响,美国各大新闻媒体竞相采访了张纯如,美国《时代周刊》杂志还连载了该书的内容摘要。张纯如因此也成了有史以来进入《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前十位的第二位华裔作家。该书已再版15次,销售量达13万册以上。
据全美百人会前执行理事长王恭立说,该书的出版以及不久张纯如与日本驻美大使在美国公共电视台就南京大屠杀问题进行的一场向全美实况转播的辩论,使美国社会对日本军国主义者在二战期间的罪行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应当说,张纯如为推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深入研究,为让世人尤其是西方民众了解南京大屠杀的真相,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然而,这本书的出版也给张纯如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她长期研究恐怖题材,加上日本右翼势力的威胁,最终导致她精神崩溃。2004年11月9日,张纯如在自己的车内开枪自杀,年仅36岁。她用生命唤醒了世界对南京大屠杀的关注,自己却永远地离开了。
鲁照宁:历史的“打捞者”
鲁照宁,1964年出生于南京,1980年随家人移民美国。2000年,他读到了张纯如的《南京大屠杀:被二战遗忘的浩劫》,深受触动。他开始意识到,作为南京人,自己对这段历史竟然知之甚少。更让他愤怒的是,日本竟然一直不承认南京大屠杀的事实。
于是,自2004年起,鲁照宁开始了南京大屠杀史料搜集工作。他几乎每天都在网络上搜寻、竞价抗战史料,一次次尝试不同的关键词来筛选有价值的史料。网络竞拍是他搜寻文物的主要渠道,他从海外网站上的拍卖中自费竞买,整理归纳后捐献给南京。
这一坚持就是13年,竞拍与搜集文物,鲁照宁已经花费超过10万美金。他表示,自己这么做,是因为“对日本扭曲和抵赖历史的愤怒,给大家还原真相,让下一代人铭记历史。”
20年来,他向不同机构捐赠了超过3000件(套)揭露二战期间日军在华暴行的文物史料。其中包括1937年12月6日美国《纽约时报》和1937年12月14日美国《芝加哥每日论坛》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报道,以及揭露日军暴行的著名照片“头颅抽烟照”等。
鲁照宁的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身边的人。他向美国同事和朋友讲述,南京大屠杀发生在珍珠港事件之前。在他影响下,他家门口理发店的老板一年半后了解了这场发生在11800公里外的惨剧。
2014年,中国以立法形式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有这样一个公祭日,是一种进步,也是民族和国家强大的表现。”鲁照宁说。他注意到,公祭日在美国和加拿大华人较多的地方都有报道和纪念活动。
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张纯如和鲁照宁的努力,让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相得以在国际社会广泛传播。他们的故事,不仅是个人的英雄主义,更是对全人类良知的呼唤。
今天,当我们站在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前,看着那32万死难者的名字,我们不禁要问:历史的伤痛,我们该如何铭记?和平的未来,我们该如何守护?
张纯如和鲁照宁用他们的行动告诉我们: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警醒世人,防止悲剧重演。正如张纯如所说:“我写这本书的目的,就是要让全世界都知道南京大屠杀的真相,让这样的悲剧不再发生。”
在这个特殊的时期,让我们一起缅怀逝者,珍惜和平。让我们记住张纯如和鲁照宁的名字,记住他们为历史所做的贡献。让我们携手努力,维护世界和平,让战争的阴霾永远不再笼罩在人类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