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教你调理后背出汗
中医教你调理后背出汗
后背出汗是一种常见的生理现象,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生理性因素、体质差异、内分泌失调以及某些疾病等。中医认为,后背出汗可能反映了体内肾气不足、阴阳失衡等问题。通过中医调理,如采用肾合大阴阳理论,可以帮助调整身体的整体平衡,从根本上改善后背出汗的情况。此外,还可以通过日常的生活习惯调整,如保持良好的作息、适当运动、合理饮食等方式,辅助缓解症状。了解这些调理方法,让你告别后背出汗的烦恼,享受健康舒适的生活。
中医理论解释
在中医理论中,后背出汗与人体的阳气和经络系统密切相关。督脉位于后背正中间,为阳脉之海,统领全身之阳经,总督全身阳气。督脉两侧是足太阳膀胱经循行的部位,太阳经阳气最盛,且足太阳膀胱经上分布着脏腑腧穴,与人体各腑脏均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如肺腧、厥阴腧、心腧、膈腧、肝腧、胆腧、脾腧、胃腧、三焦腧、大肠腧、小肠腧、膀胱腧等。通过晒日光,能暖背通阳,膀胱经和督脉一同得到阳光的滋养,从而通诸阳之会,护一身之阳气,起到祛除湿气和寒气、疏通经络、调养脏腑气血的作用。
具体调理方法
晒背疗法
晒背,古曰“曝背”,俗称“晒太阳”。2500年前,《列子·杨朱》 中便有记载“负日之暄”,就是把脊背对着日光以接受温暖,亦即“采阳”,可以温煦、振奋体内的阳气。这种方法后来人一直在学习。唐诗《野老曝背》 “百岁老翁不种田,惟知曝背乐残年。有时扪虱独搔首,目送归鸿篱下眠。”便描绘了一幅古代乡村长寿老人无忧无虑的晒背图。说明晒背在唐朝已然在当时成为一种时尚。
明确记载了晒背的具体方法的文献可以追溯到清朝康熙年间。道家的《修昆仑证验》便记载了晒背的方法和奇效。《老老恒言·安寝》亦有关于晒背的描述,强调了晒背对于振奋阳气、排出体内寒湿的作用。特别是在三伏天,利用太阳的热量来补充体内的阳气,对于一些虚寒性慢性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晒背的方法和注意事项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包括晒背的最佳时间、姿势、以及晒前晒后的准备和护理,确保人们在享受日光浴的同时能够保持健康。
晒背的最佳时间段是每天9点到10点,或者17点以后,这两个时间段的太阳紫外线照射并没有特别强烈,不容易晒伤皮肤,更适合去户外晒背,其他太阳光不是特别强烈的时间也可以晒背。9点到11点是脾经的运行时间,此时晒背有助于脾胃运化,15点到17点是膀胱经运行的时间,可以调控体内水液的运行,17点到19点是肾经的运行时间,可以促进肾精循环。太阳猛烈时可适当提前或延后。不必每天都晒,隔一天晒一次即可。
着重关注背部督脉及膀胱经所在区域,这里是经络畅通的关键所在。大椎穴和命门穴是晒背时需要关注的重点穴位。大椎穴是阳气汇聚的宝地;命门穴对强化肾气、提升阳气大有裨益。
大椎穴:位于督脉的穴位,位于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处。
背俞穴:膀胱经穴位,从脊柱中上部到下部,大约从肩胛骨到腰部。这些穴位包括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等。
命门穴:从肚脐向后画水平线,与脊柱相交的位置是命门穴。
晒背前的注意事项
- 不要空腹晒背,吃完光敏性食物后,比如苋菜、芹菜、油菜、菠菜、小白菜、柠檬、芒果等,要避免在强烈阳光下暴晒。
- 饭后休息半小时再晒背。
- 要选择浅色,薄的宽松衣服,戴好帽子或用遮阳伞保护头部,避免阳光暴晒导致头晕头痛。
- 不要隔着玻璃晒背,玻璃会阻挡紫外线。
- 要选择无风的环境,身体受热,会导致毛孔张开,易受风邪侵袭而感冒。
- 不可涂抹防晒霜,防晒霜会吸收阻挡紫外线,皮肤娇嫩者注意控制晒背时间,避免晒伤。
晒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 晒背多久:成年人每次晒背15~30分钟为宜,最好不超过30分钟;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合成维生素的能力有所降低,晒背时间可适当延长,但也不能一次暴晒太久,微微出汗即可。儿童皮肤娇嫩,根据个体差异,建议最长不超过15分钟。
- 晒背程度:晒背晒到微微出汗即可,不可晒到大汗淋漓。如果晒背时出汗过多,并伴随体温升高、四肢无力、头晕、口渴、头痛等不适症状,要考虑中暑的可能,及时就医。
晒背后的注意事项
- 适量喝点白开水或淡盐水,补充体液消耗。
- 及时把汗湿的衣服换下来,不要立即洗澡或吹空调、喝冷饮。
- 晒背后一小时内不要洗澡。
- 补阳后还需收阳:阳气的本质是主动、主升浮,易上而难下。晒背后可适当饮用黄皮饮、银耳羹、酸梅汤等,滋阴敛阳。其次做一些下肢的运动,把阳气往下引,例如步行30分钟以上,使脚下发热。尤其“上热下寒”的人晒背后,容易局部郁热,所以晒完后背2-3小时后,要及时动起来,引火下行。站桩是最有用的引阳下行法,站个5-6分钟,即可引阳气下行。
中药调理
根据中医理论,后背出汗可能与气虚或阴虚有关。如果是气虚导致的自汗,建议多食用山药、扁豆、栗子、核桃仁等补中益气的食物,也可用党参或黄芪炖鸡以补益机体,改善气虚症状。在选穴上,推荐气海穴、关元穴、足三里。
盗汗的主要原因是阴虚内热,阴阳不调。平时饮食可以多吃些有滋阴功效的食材,如枸杞、桂圆、阿胶、麦冬、山药、百合、银耳等。出现阴虚盗汗的人,可以通过揉按,或艾灸阴郄穴、后溪穴、三阴交穴来改善症状。
针灸、拔罐等中医外治法
针灸和拔罐是中医常用的外治法,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和经络,改善后背出汗的症状。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而拔罐则可以通过负压作用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排出湿气。这些方法需要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日常生活调整
饮食养生
饮食养生是中医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后背出汗的人群,建议根据自身体质选择合适的食物。体质偏寒的人可以适当多吃温热性食物如羊肉来改善体质。同时,保持饮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有助于减少出汗。
运动养生
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体质,改善后背出汗的症状。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运动方式,能调节气息、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例如太极拳动作舒缓,以意导气,以气运身,长期练习有助于增强心肺功能,平衡身体的阴阳气血。
情志养生
中医认为,情绪和健康紧密相关。过度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会导致脏腑功能失调。保持平和的心态,用移情易性等方法调节情绪,如通过欣赏音乐、书法绘画等活动来舒缓不良情绪,对养生保健很有帮助。
通过上述的中医调理方法和生活习惯调整,可以有效改善后背出汗的症状。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后背出汗持续且伴有不适症状,建议尽快咨询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