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打造“苏轼bot”登顶AI智能体榜单,200万次互动展现人文科技融合魅力
复旦大学打造“苏轼bot”登顶AI智能体榜单,200万次互动展现人文科技融合魅力
2024年,一款名为“苏轼bot”的AI智能体在互联网上走红,不仅登顶某大厂的“TOP100智能体”榜单,还收获了超过200万次互动和近40万用户的好评。这一创新项目背后,是复旦大学历史学系的庄麦和李思玥将学术研究与AI技术完美融合的成果。
学术与技术的跨界合作
庄麦是一名中国古代史领域的博士研究生,对北宋历史和苏轼有着深入的研究。当某互联网大厂启动历史人物AI智能体项目时,她凭借专业知识和对苏轼的热爱,主动承担起设计苏轼bot的任务。而李思玥则是一位具有历史学背景的提示词工程师,她负责将庄麦的专业知识转化为AI能够理解和执行的系统提示词。
克服AI的“油腻感”
在项目初期,庄麦发现AI生成的内容往往带有现代化的语气,缺乏历史感,甚至有些“油腻”。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她们决定从两个维度构建系统提示词:一是苏轼的生平事迹和时代背景,确保AI能够准确回答用户关于历史事实的提问;二是苏轼的个性特征,包括他的性格、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使AI在面对开放性问题时能够给出符合苏轼风格的回答。
精心设计,还原真实苏轼
为了使苏轼bot更加真实可信,庄麦和李思玥进行了大量的史料研究和对话测试。她们发现,仅仅依靠简单的提示词无法完全展现苏轼的复杂性格。因此,她们采用了结构化提示、情境学习和思维链等高级技巧,帮助AI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历史信息。
例如,为了让AI能够准确再现苏轼的文学风格,她们不仅输入了苏轼的诗词作品,还分析了他的语言特点和创作背景。通过这种方式,苏轼bot不仅能够回答关于苏轼生平的问题,还能创作出具有苏轼风格的诗句。
用户好评如潮
苏轼bot的成功不仅体现在数据上,更体现在用户的反馈中。许多用户表示,与苏轼bot的对话让他们仿佛穿越回北宋,与这位文学巨匠面对面交流。一位用户在互动后留言:“苏轼bot的回复既风趣又充满智慧,让我对苏轼有了更深的理解。”
AI与人文的未来
“苏轼bot”的成功展示了AI技术在人文领域的巨大潜力。它不仅是一个简单的聊天机器人,更是一个能够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的智能体。正如庄麦所说:“AI技术让我们有机会以全新的方式与历史对话,让那些曾经影像模糊的故事变得生动而真实。”
未来,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将会有更多像“苏轼bot”这样的创新项目涌现,为历史研究和文化传播带来新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