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剂量CT筛查助力早期发现,影像学特征助判良恶性
低剂量CT筛查助力早期发现,影像学特征助判良恶性
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和影像学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在体检或就诊时发现肺结节。肺结节是指在肺部影像上表现为直径≤30mm的局灶性、类圆形、密度增高的阴影,可能是良性的,如炎症后瘢痕或良性肿瘤;也可能是恶性的,即早期肺癌的表现。据统计,人群中肺结节的检出率高达79.8%,但其中只有极少数是恶性。那么,如何早期识别肺结节,判断其良恶性呢?
上海长征医院胸外科副主任医师黄可南,擅长肺癌、肺小结节等疾病的诊疗。他提醒大家,通过定期进行胸部CT检查,可以有效早期识别肺部微小结节。结节的大小、形态以及影像学表现是判断其良恶性的关键因素。
影像学特征:结节的“外貌”很重要
在临床中,胸外科医生主要是依据结节随访中的影像学表现来区分。首先看结节大小,如果结节在随访过程中体积增大了,那多半就要考虑恶性啦。其次,再来看看形态,大多数恶性肺结节整体形态为圆形、类圆形,不规则形、多角形或出现扁平平直的边缘常常提示病变良性可能性大。再次,恶性肺结节有一些特殊的表现:恶性肺结节多呈分叶状或有棘状突起、毛刺、胸膜凹陷等征象;良性肺结节多数无分叶,边缘可有尖角、纤维条索等。所以判断肺结节的良恶性的时候我们往往需要“以貌取人”。但是话说回来,我们这个“以貌取人”就只能有个初步的判断,并不是100%准确的,在临床中也会遇到我们以为的“恶人”切开后却证实是个“好人”。这个过程就像是在“赌石”,真正的结果只有切开后才知道,也就是“最终判决”只能依据手术后的病理结果。
定期CT检查:早期发现的关键
目前筛查肺结节的主要手段就是胸部CT,尤其是在判断肺结节的形态时主要依靠薄层高分辨率CT。低剂量计算机断层扫描(LDCT)已被证实是肺癌筛查的有效工具。国家肺筛查试验(NLST)和荷兰-leuvens Longkanker筛查Onderzoek(NELSON)队列等关键研究表明,LDCT可显著降低肺癌死亡率。此外,中国的一项前瞻性多中心队列研究表明,一次性LDCT筛查可使高危人群的肺癌死亡率降低31%。随着LDCT的广泛应用,肺结节的检出率逐渐提高。然而,至少95%的肺结节筛查为良性,需要精确的管理策略以确保适当的干预。
专业医生的判断:影像学之外的考量
对于肺结节的病人是否需要完善PET-CT,也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临床上通常对于<1cm的结节,我们不建议做PET-CT,对于>1cm,且实性成分>8mm的混杂磨玻璃结节或者实性结节,PET-CT是有助于鉴别良性或恶性的。同时因为PET-CT是一项全身检查,对于发现大的肺结节可能的全身转移是十分有优势的。
肺结节的诊治是一门严谨又慎重的学问,好人当成坏人,可能让患者永久地损失肺功能,把坏人认作好人,更会养虎为患,让患者遭受健康的的损害。
所以在认识肺结节的基础上,我们更要理性诊治,发现肺部结节后及时向专业的胸外科医生或者呼吸科医生就诊,根据病情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案。
预防与建议: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
黄可南医生建议,预防肺结节的关键在于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这包括:
- 戒烟:吸烟者肺癌发病率是不吸烟者的10倍,戒烟可明显降低肺癌发生率。
- 避免大气污染:遇到大气污染严重时,外出一定要戴好防护口罩,室内可用空气净化器。
- 减少厨房油烟:使用抽油烟机,尽量减少煎炸等高油烟烹饪方式。
- 注意职业防护:从事粉尘、化学等高危职业者,佩戴相应防护用具。
- 积极治疗肺部炎症:慢性感染可影响免疫功能,甚至发生肿瘤。
此外,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低剂量计算机断层扫描(LDCT)筛查,包括年龄≥40岁、有吸烟史、家族中有肺癌病史等人群。
肺结节的早期识别和诊断需要专业医生的综合评估。黄可南医生强调,一旦发现肺部结节,应及时咨询专业医生,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这不仅有助于提高治愈率,还能减少不必要的恐慌和误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