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戏之祖”昆曲:传统艺术的当代复兴之路
“百戏之祖”昆曲:传统艺术的当代复兴之路
昆曲,被誉为“百戏之祖”,起源于14世纪中国的苏州昆山,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它以婉转细腻的唱腔、优雅的表演和丰富的剧目,成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瑰宝。近年来,昆曲不仅在国内焕发新生,在国际舞台上也大放异彩,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观众。
昆曲:从地方小调到“百戏之祖”
昆曲,原名“昆山腔”,最初只是江苏昆山一带的民间清曲、小唱。到了明代嘉靖年间,杰出的昆曲音乐家魏良辅对昆山腔进行大胆改革,吸收了当时流行的余姚腔、弋阳腔、海盐腔的特点,形成了新的声腔,广受欢迎。因为这种腔调软糯、细腻,好像江南人吃的用水磨粉做的糯米汤团,因此起了个有趣的名字,叫“水磨调”,这就是今天的昆曲。
明代万历年间,昆曲出现爆发式发展,涌现了大量优秀的剧本,演出也非常繁荣。据记载,当时仅苏州一地,昆曲的专业演员就有好几千人。如今,全国有八家昆曲院团,从业人员加起来也就一千多人,足见当年昆曲演出之兴旺。那时候,演出的场合也各式各样:家里、别墅里、草台乡间,甚至江南水乡的楼船上也能演昆曲。
艺术特色:唱腔婉转,表演细腻
昆曲的表演体系独特,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和谐。在语言上,根据丑、副两类角色的念白特色,昆曲通常可分为南昆和北昆:南昆以苏州白和扬州白为主,北昆以大都韵白和京白为主。
昆曲唱腔华丽婉转、念白儒雅、表演细腻、舞蹈飘逸,加上完美的舞台置景,可以说在戏曲表演的各个方面都达到了最高境界。正因如此,许多地方剧种,如晋剧、蒲剧、湘剧、川剧、赣剧、桂剧、越剧、闽剧等,都受到过昆剧艺术多方面哺育和滋养。
昆曲中的许多剧本,如《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都是古代戏曲文学中的不朽之作。昆曲曲文秉承了唐诗、宋词、元曲的文学传统,曲牌则有许多与宋词元曲相同。这为昆曲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文化基础,同时也造就了一大批昆曲作家和音乐家,这其中梁辰鱼、汤显祖、洪昇、孔尚任、李玉、李渔、叶崖等都是中国戏曲和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
传承与创新:古老艺术的现代演绎
昆曲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一代代艺术家的努力。北方昆曲剧院当家花旦魏春荣,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她不仅在传统剧目中展现精湛技艺,还积极投身于昆曲的创新与传播。
2024年,北方昆曲剧院带着经典剧目《白蛇传》参加英国爱丁堡艺穗节,荣获亚洲艺术奖最佳剧作奖。在爱丁堡的演出座无虚席,有些观众甚至站着看完全戏,掌声和欢呼声不绝于耳。许多观众慕名而来,演出开始前一小时,他们便在剧场外排起长队,演出结束后也久久不愿离场,在海报前拍照留念。
除了传统剧目,昆曲也在尝试现代题材的创新。北方昆曲剧院原创当代题材昆曲《李佩先生》,就是一次大胆的尝试。该剧以“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的夫人李佩为主角,讲述她在郭永怀因公殉职后化悲痛为力量,在国内应用语言学领域不断开拓的故事。
魏春荣在剧中饰演李佩,她表示:“我们还是原汁原味的昆曲,因为我们的音乐、唱腔是原汁原味的,我们唱的是昆曲的曲牌。但我们演的是现代人,所以就缺少了传统戏曲固有的那些道具、服饰,比如水袖就没有了——不可能给中山装加一个水袖。”
国际舞台上的昆曲:跨越文化的艺术魅力
昆曲不仅在国内焕发新生,在国际舞台上也大放异彩。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近年来,昆曲频频登上国际舞台,收获了众多海外观众的喜爱和赞誉。
在爱丁堡艺穗节上,昆曲欧洲课堂吸引了来自全球各地的学者和学生。魏春荣与北方昆曲剧院院长杨凤一就昆曲的历史渊源、表演程式和未来发展,与约60位听众交流探讨。课堂上,魏春荣还与青年演员刘大馨表演了《牡丹亭·游园》,并讲解了昆曲的穿戴、水袖、行当等基础知识,还教大家一些昆曲的念白和动作。
昆曲在海外的受欢迎程度,不仅体现在观众的热情上,还体现在跨文化交流的深度上。2015年,在中俄文化交流年活动上,中俄艺术家进行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创新和尝试:以各自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形式演绎对方经典作品——昆剧《图雅雷玛》和欧隆克版本的《牡丹亭》在清华大学上演,获得巨大成功。
吸引年轻观众:昆曲的未来之路
昆曲要保持生命力,就必须吸引年轻观众。魏春荣表示:“当代年轻人思想开放、涉猎广泛,喜欢中国传统戏曲的也有不少,以《李佩先生》的推广为例,为了吸引更多年轻人走进剧场,剧组想了很多办法,比如拍摄排练小视频发到社交平台、创作推广主题歌等。”
北方昆曲剧院还积极与学校合作,开展昆曲普及教育。9月10日,北方昆曲剧院携手北京市新英才学校,特别呈现了一堂以昆曲《李佩先生》为主题的“开学第一课”,向学生们展示昆曲的独特魅力。课堂上,魏春荣带着学生们学习了昆曲的几个身段手势,男孩女孩们一同翘起兰花指,欢笑声中,昆曲的种子或许就在某个孩子心中埋下。
昆曲,这门有着六百年历史的艺术瑰宝,正在以创新的姿态拥抱世界、拥抱当代、拥抱年轻人。正如魏春荣所说:“昆曲的美是可以让世界各地的人去欣赏的。”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一代代昆曲人的不懈努力下,昆曲的幽兰雅韵必将越发香溢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