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投入千万修缮文物,交通升级告别拥堵
五台山投入千万修缮文物,交通升级告别拥堵
五台山,这座被誉为“清凉山”的佛教名山,正在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经过一系列的保护和升级措施,如今的五台山不仅保留了璀璨的国宝文物,还为游客提供了更加舒适便捷的旅游体验。
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的全球热销,让作为游戏取景地之一的五台山再次成为焦点。近期,五台山的旅游人数明显增加。那么,是什么让五台山在众多旅游目的地中脱颖而出呢?
文物保护:让国宝焕发新生
作为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五台山集宗教、建筑、艺术、自然、生态等价值于一体,2009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里拥有86处依法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1.46万余尊佛菩萨、罗汉等像,5.45万余册梵、日、汉等5种文字经书,2380多平方米的壁画,以及遍布全山的石雕、石碑、铜钟、牌楼、宝塔、石狮、联匾。
近年来,五台山景区党工委、管委会秉承“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原则,加强文物保护修缮。2023年,景区管委会争取到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专项资金1481万元,对显通寺、碧山寺、塔院寺大白塔等六项文物保护修缮。同时,景区还推进文物保护数字化建设,2022年以来相继实施塔院寺和显通寺数字化保护工程。
交通升级:告别拥堵烦恼
五台山曾一度因堵车频繁而“出名”。去年以来,景区大刀阔斧进行了搬迁整治、环境提升。自驾车进入核心景区实行预约制,大多数游客在游客中心换乘免费旅游公交前往核心景区。
在五台山南线游客服务中心,游客可以换乘公交车。服务中心有13个接待服务功能区,众多志愿者穿梭服务。游客中心24小时开放,无论游客什么时间来到五台山南线入山口,都可购票、检票、通行、休息。
为缓解多年来的交通拥堵,景区在管理上下大力气:景区所有居民商户近万辆自有车辆全年实行单双号限行;外来车辆实行预约入山;完善衔接有序、运行顺畅的公共交通服务体系。此外,在重大节假日,核心区内停车场、宾馆停车场对外开放,为游客提供免费停车服务。
商业整治:还原文化本色
“淡化核心景区商业化氛围。”这是在五台山采访时记者经常听到的一句话。2020年开始,景区管委会分两批对台怀镇9村2024人进行了搬迁,在石咀镇射虎川村建设移民安置区,48幢楼1961套安置房,并配套社区、小学、食堂等公共服务功能。搬迁后,原址建起具有北方特色与五台山建筑风貌相协调的民居民宿以及公共服务设施、特色景观活动场所,进一步还原和凸显五台山独特的人文底蕴。
为提升景区环境,景区实行环卫保洁工作全域托管,制定垃圾收费标准,推行宾馆、门店“门前七包”责任制。清理建筑垃圾8000多立方米,做到生活垃圾日产日清、餐厨垃圾处置转运率100%。
文旅融合:打造世界级目的地
忻州市提出,以五台山为龙头,打造世界级文旅康养目的地。忻州市坐拥五台山、雁门关等5A级景区,芦芽山风景绝美,奇村、顿村温泉品质好、名气大。
近日,忻州举办了“长城两边是故乡”文化旅游季活动。忻州市委书记朱晓东表示,“黄河入晋第一湾老牛湾在忻州,长城雄关在忻州,太行之巅、华北屋脊在忻州。作为文化旅游资源大市,近年来,忻州坚持以三大优势统揽文旅大格局,以文赋能,以打造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为目标,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抓手,全力推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本文原文来自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