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大运河畔的糖精水:鲁西南的金色童年记忆

创作时间:
2025-01-21 16:52:50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大运河畔的糖精水:鲁西南的金色童年记忆

《童年的糖精水》

作者:斜塘晚晴

我的童年
生活在鲁西南
爷爷家头枕大运河
姥姥家面朝东平湖
夏天有金黄色的麦浪
冬天有白色的芦苇荡
前些年
回老家探亲
见到生我养我
废弃不用的老屋
家徒四壁,低矮昏暗
上风漏雨,土炕泥墙
自从十三岁
离开山东老家
无论东北,还是南方
无论国内,还是国外
每当想起鲁西南的童年
心里总是充满
美好的记忆,火热的景象
童年家乡的七月
是小麦成熟季节
男人光着膀子割麦子
黝黑瓦亮
妇女包着毛巾捆麦子
苗条健康
孩子们躲在麦场的阴凉处
偷喝生产大队熬的糖精水
东平湖里的山很秃
大运河里的水很黄
高高的防汛大堤上
种着稀疏的小白杨
大人们在大树下睡午觉
小孩子们则用马尾巴毛
套大树上的知了
那个年代
夏天出奇得热
没有电灯,没有空调
一到最热的三伏天
乡亲们就爬到屋顶上纳凉
姥姥扇着蒲扇
望着璀璨的银河
给我和两个小姨
讲牛郎织女的故事
那是今生
听过的最美丽的童话
那是怎样的一代人啊
多么艰难,多么善良
记得1976年9月9日
当毛主席去世的消息传来
大人们流下了悲痛的泪水
五十年前
我喝的是糖精水
五十年后
我喝的是林德曼桃子酒
糖精水,桃子酒
一样甘甜,一样解渴
一个盛着童年的
无忧无虑,奇思妙想
一个盛着成年的
无尽乡愁,莫名忧伤

诗人介绍:吴同伟,笔名斜塘晚晴,山东梁山人,北大光华管理硕士。现居苏州从事金融科技工作,梧桐智投创始人。九十年代担任过科技类期刊的执行主编。业余喜爱诗歌创作,作品散见国内诗歌网络平台和期刊杂志。

《童年的糖精水》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其在鲁西南度过的童年时光。这首散文诗不仅是对过往岁月的追忆,更是对纯真年代、质朴人情与家乡风貌的深情赞歌。诗人以童年生活中的点滴细节为线索,串联起对家乡自然风光的赞美、对亲人情感的怀念以及对那个物质虽贫瘠但精神富足时代的感慨。通过对比童年的糖精水与老年的桃子酒,诗人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深切怀念和对人生变迁的深刻感悟,展现了人类共有的乡愁情怀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童年的糖精水》思想内涵

家乡的自然风光:诗歌开篇即勾勒出鲁西南独特的地理风貌——大运河与东平湖,以及四季变换中的金黄色麦浪与白色芦苇荡,展现了家乡自然之美,为全诗铺设了浓厚的地域色彩。

童年的生活场景:通过描述夏天割麦、捆麦的场景,以及孩子们偷喝糖精水的趣事,展现了童年生活的纯真与乐趣,反映了那个时代孩子们简单而快乐的日常。

家庭与亲情的温暖:对姥姥讲牛郎织女故事的描写,将家庭中的亲情与传统的民间文化相结合。姥姥摇着蒲扇,在夏夜的星空下给孩子们讲述古老的传说,“那是今生听过的最美丽的童话”,这个场景不仅表现出家庭中的温馨与关爱,更体现了传统文化在家庭中的传承。

乡民的坚韧与善良:描述大人们顶着烈日劳作、在防汛大堤上休息的艰辛,以及听到毛主席逝世消息时的悲痛,展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坚韧不拔与淳朴善良。

时代的印记和情感:诗中提到1976年9月9日毛主席去世时大人们悲痛流泪的情景,这一代人的经历和情感通过这个特殊的事件展现出来。它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人们的精神寄托,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集体主义情感。

童年的无忧无虑:糖精水作为童年快乐的象征,代表了那个时期孩子们简单而纯粹的快乐,与后来的桃子酒形成鲜明对比。

老年的乡愁与忧伤:桃子酒则象征着诗人步入老年后对往昔岁月的怀念,以及对逝去时光的淡淡忧伤。

生活的变迁与感悟:从糖精水到桃子酒的变化,不仅是物质生活的提升,更是人生经历的沉淀,体现了诗人对生命历程的深刻反思。

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全诗弥漫着对童年美好时光的珍惜与留恋,鼓励人们珍惜眼前人与事,不忘初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通过对家乡自然景观的描绘,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以及对这份和谐之美的向往。

《童年的糖精水》艺术特色

细腻的情感表达:诗人以细腻入微的笔触,将个人情感融入对家乡景物的描绘中,使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那份对童年的怀念与对家乡的深情。

生动的场景描绘:通过对割麦、捆麦、喝糖精水、捉知了等具体场景的生动描绘,营造出鲜活的童年生活画面,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对比手法的运用:糖精水与桃子酒的对比,不仅展现了物质生活的变迁,更深刻地揭示了人生不同阶段的心境变化,增强了诗歌的深度。

历史与现实的交织:将个人记忆与历史事件相结合,使诗歌具有了更广阔的历史视野,同时也增强了作品的厚重感。

语言的质朴与真挚:诗人采用平实而真挚的语言,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能够直击人心,引发共鸣。

意象的丰富与象征:大运河、东平湖、麦浪、芦苇荡等自然意象,以及糖精水、桃子酒等生活意象,都承载着丰富的象征意义,深化了诗歌的主题。

节奏与韵律的和谐:诗歌节奏感强,韵律优美,读来朗朗上口,易于传诵,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艺术魅力。

情感与理性的融合:诗人在抒发个人情感的同时,也不乏对时代变迁、人生哲理的理性思考,使得诗歌既有情感的温度,又有思想的深度。

视角的转换与切换:从童年的视角切换到老年的视角,再从个人视角扩展到对时代、对人生的思考,视角的灵活转换使诗歌内容更加丰富多元。

留白与想象的激发:诗歌中多处留有空白,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鼓励读者根据自己的经历与情感去填充这些空白,增强了诗歌的互动性和参与感。

情感的递进与升华:从对童年生活的简单描绘,到对家乡情感的深化,再到对人生哲理的感悟,诗人的情感层层递进,最终达到情感的升华,使读者在共鸣中感受到心灵的震撼。

诗评作者简介:史传统,中国国际教育学院(集团)文学院副院长,中国财经杂志社评论专家委员会执行主席、高级评论员,在人民网人民智作、中国诗歌网等10几家媒体发布文学评论和诗歌作品1000多篇(首)。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